高三地理课件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28高三地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十六)——人文地理【Ⅷ】第二部分人文地理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3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Ⅰ.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⑴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⑵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914~1918):①大战原因: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②大战结果:协约国(英法俄)胜利;同盟国(德奥意)战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13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战果:德日意结成轴心集团----战败;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战后:美国和苏联强大,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分裂,东部国家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国和苏联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成为新兴政治力量。13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Ⅱ.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⑴.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未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未解体。⑵.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⑶.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一分二)、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一分六)、苏联解体(一分十五)。⑷.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经济力量中心。(一超多强格局)。13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①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局部不稳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和平和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合作和冲突是国家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②地缘合作——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③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3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冲突案例----阿以冲突】⑴冲突原因: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资源纠纷。外部---大国为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物。⑵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有:①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通要道,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②耶路撒冷问题。凝聚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数千年来产生、发展、纷争史,三大宗教圣城。③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④水源问题。以色列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其通过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水。(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13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Ⅰ.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⑴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处在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⑵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⑶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过程: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欧洲。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13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Ⅱ.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加强国际市场联系,进人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一种手段。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⑴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①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大量生产和销售。②促进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工具,大大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⑵跨国公司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另一个重要因素:⑵跨国公司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而更大限度低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优势一,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质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即: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优势二,利用全球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13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35.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⑴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优势有: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两业、双基、一法”),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⑵发展中国家:其优势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全球化是“双刃剑”,带来机遇,伴随风险。加上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更不平衡,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四种情况如下:①拉美地区发展较快:∵持续国内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外资,贸易活跃。②东亚、东南亚、南亚:东亚、东南亚成为吸引外资较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南亚成为世界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③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财政依赖外援。政局多面,经济发展波动。④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吸引外资能力较低。135.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36.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Ⅰ.世界经济区域化:⑴特点: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互补合作。⑵区域化的表现:①在相对独立经济区内,各国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经济联系密切,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②大国为了抢占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③发展中国家为了面对发达国家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以集团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⑶意义: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136.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Ⅱ.主要区域经济集团:⑴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被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改称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欧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和警务合作是欧洲联盟的三大支住,至2003年有二十五个成员国:荷、比、卢、法、德、意(1958)、英、丹、爱尔兰(1973)、希腊(1981)、葡、西(1986)、奥、瑞典、芬(1995),2003.4.16欧盟东扩10个:捷克、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999年1月1日除英、丹、瑞典外,12个成员国使用欧元。⑵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与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世界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区。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迈进。⑷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967年成立。有10个成员国:马、菲、新、泰、印尼、文莱、越、老、缅、柬。“10+1”,走向双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36.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3)综合国力137.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⑴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包括:①国土面积:与资源联系,军事、建设的回旋余地大;②地理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案例:新加坡、苏伊士运河;③地形:在军事上,地形永远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案例:伊拉克战争、波黑冲突;④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物质源泉,能源资源和金属矿藏最重要。⑤人口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大国地位的重要指标,(人多,兵员充足;素质高,推动力量大)。137.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⑵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①工业生产能力(武器装备);②农业生产能力(粮食);③交通和通信能力;④国际竞争能力。⑶军事力量:主要反映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个方面。其中,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含量,以及拥有高素质战斗人员,成为现代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⑷内政和外交: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力量。好的外交政策,能够将潜在的国家力量转化为政治现实,也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⑸科学和技术:对国力发展的影响深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138.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各国根据国情、适应形势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⑴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加强团结和合作。138.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⑵一些国家在谋求提高综合国力,争取战略优势时提出的战略方针:美国:以太空军事、科技开发为突破口,带动综合国力均衡发展,全面增强威慑力量。俄罗斯:加快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同时,实现协调发展,尽力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日本:实施技术立国战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以经济优势谋求政治和军事优势。欧洲:加速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提高欧盟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139.环境问题的产生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A.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139.环境问题的产生B.环境问题的表现⑴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⑵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139.环境问题的产生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⑴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⑵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⑶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①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⑷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热带森林遭砍伐、CO2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影响。139.环境问题的产生Ⅱ、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⑴人口压力:·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年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63亿)·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增长慢:零增或负增长;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双重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139.环境问题的产生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表现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自然资源补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