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学习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2.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3.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教学建议指导学生收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标准学习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教学建议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探究其成因。标准学习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2.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3.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教学建议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标准学习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1.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2.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教学建议组织学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因。标准学习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2.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用。教学建议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标准学习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建议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2.组织学生讨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标准学习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建议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成因。标准学习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教学建议1.收集本区域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2.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标准学习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学建议1.让学生调查和收集本地工业资料,分析影响本地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工业地域的规划人员,分析该地区工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3.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总经理,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有没有完全符合你要求的地方?要寻找合适的建厂地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工业生产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1、工业生产的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工业生产过程工厂土地水源、能源劳动力、资金技术原料零部件产品废气废水、渣部分再循环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2、工业的投入和产出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厂商经济效益低成本高利润理想区位条件现实区位优势原料导向型工业决策者选择区位目的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标准学习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在本地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本地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标准学习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列举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2.知道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3.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学建议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标准学习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让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标准学习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建议设计有关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各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标准学习要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学建议调查本地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方面的小论文,并进行展示、交流。标准学习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3.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学建议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业领导、居民等,就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标准学习要求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1.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建议帮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标准学习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地理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的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的理解。标准学习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认识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2.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教学建议1.选择特征差异较为显著的世界或中国的两个区域,比较两者的差异。2.模拟赴不同区域的旅游,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不同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标准学习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建议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尝试预测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和上海市(沪),大体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长江三角洲。淮河的治理。•丘陵、低山范围很大。江南丘陵,井冈山、庐山、黄山、衡山。•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梅雨、伏旱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水系成为天然水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全国粮、棉、桑蚕的主要基地大规模人口迁入优越的气候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华北平原、南疆地区面积广大、平坦,集中连片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棉花工商业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稠密的水网人均耕地低于全国水平分割的破碎耕地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难推广粮食商品率低农业生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东北平原人均耕地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粮仓标准学习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2.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运用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4.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5.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教学建议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标准学习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3.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危害。4.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教学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规划开发方案。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或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的分布,并对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标准学习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以某流域为例,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该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2.分析该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流域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究综合治理的对策。教学建议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标准学习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建议1.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例,理解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加深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介绍有关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标准学习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区域资源分布图,了解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状况。2.根据资料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该区域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学建议1.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