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调研报告目录CONTENTS前言0.0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1.0铁像寺水街的调研项目概况与位置2.0文化脉络2.1.1文化呼应2.1.2功能载体2.2空间环境2.3文殊坊的调研项目概况与位置3.0文化脉络3.1.1文化呼应3.1.2功能载体3.2空间环境3.3现状调研分析3.4设计元素3.5大慈寺历史街区分析本案场地分析4.0文化脉络4.1规划方案分析4.2前言成都经历了2300多年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一直在动态的变革中进化着,并在这230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化长河中沉积了十分深厚的文化信息,为后人遗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蜀文化”。0.0成都一半是旧的,一半是新的,但应该是包容的在我眼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设计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我们古老的情怀孕育在每一条幽深的街巷之中,现在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她们在城市角落中的喘息,即便是政府加以保护,风尘的装饰与偏重利益的目的让她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面对现实,也许无能为力,但是在最后一次大学设计中便是不同了。0.0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RBD(城市游憩商业区)城市中商业、游憩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区,它是以城市商业中心为基础,形成的供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息、娱乐、休闲、观光、购物的区域。成都多个历史保护区域引入RBD概念进行保护,具有其物质形式,但是对于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并不深入,如文殊坊街区对文殊院佛教文化的呼应不足。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通过阅读文献,我认为应该是一种至下而上的模式,以历史社会为脉络的延续,构成机理,建筑布局,文化风俗的考虑都包含其中。总而言之,遵从一种从文化到功能载体,再到空间环境的设计顺序。1.0铁像寺水街的调研2.02.0项目概况与位置所位于成都天府新城大源组团,项目西临铁像寺,北临居住区,东面与南面为高档居住区。利用肖家河由北向南的流向,将用地划分为由公共绿地和商业用地共同构成的带状滨水空间。2.1.1文化脉络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二江抱城、环街大渠、夹街小渠”,水是成都城市的灵魂,是成都城市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自古以来成都民俗中就有十二月市、大游江等活动,体现了亲水、乐水的特点。运用水文化与佛教文化提升了街区的艺术魅力。2.0—2.1.12.1.2历史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铁像寺是成都天府新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场所精神。2.1.2文化呼应地域文化——流水景墙北入口广场设计流水景墙文化构筑物。景墙立面以古蜀水文化画像组群配合活字浮雕重现古代成都依水而居的生活场景,作为引导游人进入铁像水街街区的景观标志物。回澜塔取韩子“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到”而得名,以保护风水为目的而修建,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城东南3km的回澜塔,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2.1.2轴线的延伸与扩张设计依托铁像寺的历史影响力,通过建筑和景观设计手法写意地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呼应。设计于铁像寺原寺院轴线的延长线上扩大肖家河水域,形成宽阔水面。佛寺后门与流线的融合结合万福廊桥和滨水景观廊设置铁像寺后门,串联铁像寺内游线与铁像水街主游线。紫藤园于铁像寺后门区域设计紫藤园,将桂湖紫藤王分株种植于此,打造与铁像寺一墙之隔、充满禅意的景观空间。牌坊中国传统纪念性构筑物,作为项目中部面向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并将南北地块有机联系起来。2.22.2功能载体整体建筑采用新中式古典风格,从佛教文化与水文化发展商业载体,集美食、精品、娱乐、时尚与一体。沿河亲水休闲商业区:小商品售卖、精品服饰专卖店、茶房、咖啡厅、民俗文化展示南侧集中休闲商业区:大型餐饮、精品商业、娱乐会所北侧商务休闲商业区:高档会所、私家园林别墅、商务办公铁像寺北区:寺庙相关服务业2.32.3空间环境桥的运用设计充分利用肖家河河流景观,打造临水漫步的“水街”为项目核心特征.设计于肖家河上布置六座古桥,表达对城市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桥的连接使沿河两岸形成了丰富的公共空间,互动性增强,使主要的浏览流线变得更加的富有趣味。形成了两岸的开放的空间。2.3流线与开放空间的结合运用桥的连接形成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开放空间,私密与开放的连续。戏台中部紧邻铁像寺围墙设计布置古戏台和连廊。利用戏楼前观演场地对现状七株香樟树进行保留,形成了朱墙翠竹为帘,古樟掩映的诗意场所。戏楼为木结构传统建筑形制,更是铁像水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舞台,是一个多功能的交流平台。2.3人口分析共设置了五个入口广场,北端一个,南段三个,形成了南北开放的姿态,从北向南逐步的扩张。西边中部的是主要入口,靠近铁像寺山门,同时距离中部的交流平台——戏台也是最近的。人的视野中的景观也变化的越来越丰富,变化之中产生了中国古典园林式的美术体验,一步一景。对比的空间体验河岸边的仿古建筑与两侧的新中式建筑产生视觉上的对比,体验到历史与现代的一种变迁,一半是新的,一半是旧的,但都应该是融合的。局部的空间体验围合的矮墙小院,H/D约为2.5的小巷,圆形取景器似的空间入口,廊道的空间延生,这些细节的都增添了很多趣味。文殊坊的调研3.03.0—3.113.0项目概况与位置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的,其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3.1.1文化脉络文殊坊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的,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3.123.1.2文化呼应佛教文化—圣兽柱文殊院街寺院入口右侧设置了三根石柱,分别雕刻的是猴、狮、人像。独特的装饰在街道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寺院周边的佛教氛围,猴在佛教文化中式灵性的动物,是人的前身。石缸老石器有着她古朴的灵性与生生的气息,水与缸的结合孕育的历史氛围装点了小巷,使其更加清幽。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川西平原的穿斗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历史的、地域的建筑类型,具有很强的分析研究价值与民族特色。虽然只是建筑立面上的模仿。临街建筑回应头福街西面的临界住宅区的立面的外表皮处理,以一种谦虚的姿态来面对略低的历史街区。民居色彩主体采用黑白灰的基调粉墙灰瓦局部装饰以朱红色,立面多为黑色木构件。3.2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主题形象店精品古玩配套用房成都会馆后期部分3.2功能载体整体建筑采用新中式古典风格,从佛教文化与水文化发展商业载体,集美食、精品、娱乐、时尚与一体。文殊坊号称“都市第一禅林”,依托其历史地位和周边庙宇,打造佛禅文化氛围。民俗用品——羌家刺绣、蜀锦纺织、竹艺编织古玩选购——珠宝、雕刻、家具、书籍、装饰、瓷器文化餐饮——龙抄手、钟水饺、芙蓉豆腐、宜宾燃面、特色小吃民俗演出——川剧、皮影戏、茶艺表演旅游配套——旅店、酒吧调研发现文殊坊的商业载体涉及题材广泛,但是在现实调研总给人以杂乱的感觉,没有充分的强调文殊坊自身的特色,缺乏文化核心。3.33.3空间环境街—巷—院文殊坊的规模较大,是由新老的建筑,院落和街道共同组成而成的格局比较复杂,塑造出了走大街——穿小巷——进院落——上堂屋的空间序列体。轴线街道街区中段的五岳宫街作为街“空间领域”的核心,界定了街区及邻里的格局。文殊坊街区的交通流动空间分为两个层级:主道路和街巷路。主道路网格规整统一,主要用于车行,形成了文殊坊中主要的交通流线系统。街巷路与主道路临界处会有小牌坊隔断,作为过渡和划分空间的作用。3.3图底关系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图底关系,给人的感受相差无几,实体与虚体关系完整并可以被感知。道路格局呈“井”字型布局,巧妙地处理了新区与旧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整体格局。围合空间在空间集合中,建筑排列规整,密度很高,建筑空间结构呈现“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开敞空间主要存在于院落空间及街巷空间中。3.4—3.53.4现状调研分析交通问题大区间之间的主要干道显得尺度过大,消弱了空间围合感,同时因为人车混行,管理不当,阻碍了南北两区之间的联系。节点空间南区格局复杂的街巷,产生了大小不同的空间节点,但是节点尺度较小,同时被一些店铺占据,缺乏交流空间和可识别性。3.5设计元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可以借鉴的设计元素,用以提升历史文化的分为,右图是文殊院内的圆弧形门洞和雕塑,形成一种景中景的独特韵味。4.0大慈寺历史街区分析4.0本案场地分析宏观大慈寺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市中心,紧邻春熙路与红星路,南临东大街。大慈寺历史上就是成都的文化、商贸中心,在最新的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其历史保护街区的地位。微观大慈寺的宗教文化商业功能与旅游文化功能将在广义上弥补春熙路过于单一的零售功能的不足。大慈寺历史片区在地理区位上与春熙路毗邻,使得传统CBD与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产生强大的磁力效应。区域分析在大慈寺外围将规划现代商业金融区,在功能上将成为成都市规划的轴向CBD——东大街沿线CBD的核心区域4.04.14.1文化脉络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唐玄宗逃往四川施粥救济穷人,建大圣慈寺唐代韦皋镇守蜀地时,曾对大慈寺加以修葺,自西北引内江水入城,开凿解玉溪斜向西南流经寺前,使大慈寺一带成为游览胜地大慈寺在明末毁于战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现后门(南门)是大慈寺当时的正门,构成了片区的中心空间。同时以大门的中垂线为轴线,轴线向南发展形成北糠市街、南糠市街。近代2003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城市扩建需要,至目前,大慈寺占地面积已不足20亩,是极盛时期的50分之一,建筑面积只有原来的96分之一。除大慈寺外,街区90%的面积为居住区因未经合理改造导致居住密度过大,生活水平落后2003、2004年街区核心建筑群大慈寺经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宗教功能得以恢复,使其成为一个广聚人气的休闲场所。2005年—2010年大慈寺历史街区改造性修建正式启动,大量原住居民外迁,部分老街巷被拆毁到了2010年,大慈寺片区已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迟迟未向游客开放。2011至今已建成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除大慈寺和广东会馆、欣庐等传统建筑外再次被拆除,待建。整个片区仅存东北角的住区。4.24.2规划方案分析查阅文献,2004共计四家单位参加投标,其中选取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B方案、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新加坡山鼎建筑师事务所(联合体)D案进行分析。两个方案均做到充分考虑保存本土建筑、地域文化特色,尽可能多地保留原街区的传统风貌。与现阶段正在施工中的远洋太古里的方案思路有所不同。新方案是由TheOvalPartnership(香港)MAKEArchitects(英国)打造,更倾向RBD的打造,新中式建筑的风格明显,商业氛围突显。B方案设计理念以保护、发掘、恢复、发展0展开规划工作(1)再现宗教与市井生活的完整。再现大慈寺及其周边地区唯一的宗教寺院和传统里坊制市井居住形态(2)更新延续商业与文化活动,注入了传统商业与文化活动。(3)保护与旧城改造的有机结合。(4)区域与城市绿化的协调统一。规划一个中等规模的绿化公园,为城市增添一处绿色开放空间。D方案设计理念(1)在尽可能保留,尽可能修复的原则下,把古建筑保留下来;(2)突出建筑的内涵与精髓,传统仍然得以保留或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得以重新阐述(3)在尊重与延续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式的进化.按照场地还存在的肌理,尽量把独具特色的空间尺度保留下来,让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解玉溪重生,对历史遗产建筑保护和更新,达到保护历史文化核心区总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