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二章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2.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3.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4.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h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冬小麦、油菜等)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一般14h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水稻、棉花等)填空:1.经典生态学可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生态因子的作用有:综合性、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定理、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5.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6.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驯化、休眠、昼夜节律和周期性补偿变化、生态适应、适应组合、内稳态机制简答:三种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室、模型)的利弊野外: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名词解释:1.单体生物: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鸟类、兽类等。构件生物: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水稻、浮萍、树等。2.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3.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实际死亡率: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是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4.动态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称同生群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5.合作行为:指个体通过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合作常常是暂或过渡性的,但也可能是长久性的。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利他行为可以对直系亲属、近亲家族、整个群体有利。6.寄生:一种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偏利共生: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为偏利共生。7.渐变群:选择压力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地理亚种: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不连续,或物种种群隔离,则会形成地理亚种工业黑化:桦尺蠖在污染区黑色型占优势,在未污染区则仍以浅色型个体占优势。填空:1.种群分布格局:均匀、随机、集中2.种群初级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3.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4.种群行为包括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通讯行为、利他行为5.婚配制度类型:单配偶制、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6.通讯方式: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接触通讯、电通讯7.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种间竞争、捕食作用、寄生作用、共生作用8.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的动力。9.种群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可分为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10.地理物种形成说认为,物种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简答:1.种群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评价这些方法的利弊2.如何用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种群的动态以及评价环境的优劣?3.比较r对策和K对策4.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5.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意义6.简述通讯方式类型论述:老鼠越灭越多、大熊猫越保护越少的原因以食草作用为例,阐述协同进化第四章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群落(Community)同一时间段聚集在同一地段的所有物种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2.群落交错带(Ecotone)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简单地说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3.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带中既可能含有其相邻群落的物种,也可能含有交错带特有的物种。这种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加和某些种类密度增大的现象称为边缘效应。4.优势种与建群种(Dominantspecies/Constructive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对植物群落,其优势种通常是优势度大的种。群落不同层次可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为该群落的建群种。5.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index)原理:按信息论的熵的公式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以此作为种的多样性。计算公式:SiiiPPH12log',其中S为群落中物种数,Pi为物种i个体在全部个体中所占的比例。6.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speciesrichnessandevenness)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是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两个因素。丰富度反映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种数的多寡,均匀度则是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7.镶嵌群落(mosaiccommunity)与镶嵌性(Mosaic)镶嵌性由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这种不均匀分布造成了许多小群落的形成,每一个小群落都是一个大植物群落中的斑块,它们彼此组合形成群落镶嵌性。具有该镶嵌特征的植物群落为镶嵌群落。8.关键种(keystonespecies)在某一群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物种为该群落的关键种。若没有关键种则会造成群落结构坍塌、其他物种灭绝或物种多度的巨大变化等。9.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为同资源种团,是一种群落的结构单元。同资源种团内的物种是等价种。10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11.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群落经过演替,最后达到的具有自我平衡性质的稳态称为顶级群落,即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12.演替系列(successionseries)和演替系列群落(sere)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其中每一个明显的步骤,称为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单元顶极论中,在某一地段上从先锋群落到顶极群落按顺序发育着的那些植物群落,都可以称为演替系列群落。13.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无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无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14.气候顶极(climaticclimax)在一定区域气候条件下演替发展最终形成的结构稳定的群落,最强烈反映气候因素的顶极。换句话说,就是指对该地区的气候最适宜的稳定群落。(百度百科)15.先锋种(pioneerspecies)和先锋群落(pioneercommunity)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二、填空题:1.对于群落的性质的认识,现有的两种观点分别是: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2.衡量群落物种组成的单个数量指标有:多度、盖度、密度、频度、高度(包括高度比)、重量(包括相对重量)。3.衡量群落物种组成的综合数量指标有:优势度、重要值。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物种多样性的3个类型: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6.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子有(共6个):时间(或时间序列)、空间(或空间异质性)、气候、竞争、捕食、生产力。7.解释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学说有(共7个):进化时间学说、生态时间学说、空间异质性学说、气候稳定学说、竞争学说、捕食学说、生产力学说。8.种间关联的3种类型:正关联、负关联、无关联。9.生物群落的结构单元有(共3个):生活型、层片、同资源种团。10.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种结构。11.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尤其是竞争和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效应。12.物种丰富度模型中的3个基本参数:平均生态位宽度n、生态位重叠度σ、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R。13.解释群落结构形成的两种观点是:平衡说、非平衡说。14.群落内部动态按时间范围可以分为: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15.群落波动的类型按变化形式分,主要有(共3个):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16.群落内部动态的特点: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变化的可逆性。17.波动的特点: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不同气候带的波动性不同、波动的不完全可逆性。18.群落的演替按方向可以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19.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共5个):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动物的活动性(先决条件)、群落内部环境变化(动力)、种内与种间关系(催化剂)、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诱因)、人类活动(重要的影响因素)。20.典型水生演替系列的各阶段为: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1.典型鼾声演替系列的各阶段为:裸地阶段、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22.关于演替顶极的理论主要有(共3个):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三、简答题: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共8个)。(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每个群落均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群落中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物种共同组成群落的条件: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二)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3)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对环境有改造作用。发育到成熟阶段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