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住”和“V到”的对比分析(终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V住”和“V到”的对比分析第五组张颖景辰周玲吴小雪王睿韩博刘佳王一冰1用“到”/“住”填空•人们抓(到/住)了那个小偷。•小偷被抓(住/到)了。•他接(到/住)了这个球。•球被他稳稳地接(住)了。•歌声吸引(到/住)了她。•她被歌声深深吸引(住)了。2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V到”和“V住”有时候可以替换,在语义、语用上有相近之处。•第一组•A.人们抓到了那个小偷。•B.人们抓住了那个小偷。•A.他接到了这个球。•B.他接住了这个球。•A.歌声吸引到了她。•B.歌声吸引住了她。•施事做主语时,替换后在结构上平行。3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刚才的某些句式,变换后,再进行替换:•第二组•A.小偷被人们抓住了。•B.小偷被人们抓到了。•A.球被他接住了。•B.球被他接到了。•A.她被歌声吸引住了。•B.她被歌声吸引到了。•受事做主语时,替换后在结构上平行。•实际生活中,A组的使用频率更高于B组。4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第三组•A.小偷被他死死地抓住。•B.?他死死地抓住小偷。•C.*他死死地抓到小偷。*小偷被他死死地抓到。•A.球被他稳稳地接住了。•B.?他稳稳地接住了球。•C.*他稳稳地接到了球。*球被他稳稳地接到了。•A.她被歌声深深地吸引住了。•B.?歌声深深地吸引住了她。•C.*歌声深深地吸引到了她。*她被歌声深深吸引到了。•替换后,句式的合格条件不对称,C组不合格,B组一般不那样说。5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通过前面的例子,能够看出,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也能进入“V住”,而语义上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处。•问题一:选择进入“V到”还是“V住”的根据是什么?•再看下面的例子:6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你看(到)了么?•我想(到)答案了。•你把她给我看(Kān)(住)了!•新学的单词都记(住)了吧?•他终于追(到)了心仪已久的姑娘。•有些动词只能进入“V到”•看到——*看住听到——*听住闻到——*闻住尝到——*尝住•梦到——*梦住想到——*想住追到——*追住•有些动词只能进入“V住”•*看到——看(Kān)住*盯到——盯住*记到——记住7有些动词既能进入“V到”,又能进入“V住”•问题二:究竟哪些动词能进入“V到”,哪些动词能进入“V住”。1.首先要从“到”和“住”的语义去把握。2.其次考察“V到”和“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3.对进入“V到”或“V住”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8“V到”中“到”的语义首先说明研究范围:•“V到1”、“V到2”、“V到3”•“V到1”:表“到达义”•1、V到何处——看书看到第300页了。•2、V到何时——看书看到晚上12点。•3、V到何程度——看书看到眼睛都酸了。•“V到2”:表“接触涉及义”•例如:撞到柱子。•“V到3”:表“获得结果义”(动作、感知等获得了某种结果)•例如:想到一个办法。•V到1、V到2、V到3的语义存在明显区别。•我们主要研究V到3。9“V住”中“住”的语义“住”的意义由“停留”的原型演化而来。“住”优先选择与人体四肢的动作相关的动词,以表示接触、附着或取得事物后的一种稳固的状态,或者在时间轴上保持一种延续的状态。10“V到”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V到”是如何发展到“V到3”的?•其历时发展过程,请参见《近义结构“V见”和“V到”比较研究》(刘玉红),这里不再赘述。借鉴她的结论如下:•“到”本义“至,到达”,具有[+位移]、[+终点]的语义特征。•“V到”的原始意向图式:起点→路径→终点•由于这种空间上的意向图式本身就有着时间的概念,所以很容易在隐喻的作用下映射到时间域:开始→过程→结束•再由时间域映射到其他更为抽象的认知域:V→到(地点、时间点、状态、事物)•看到第300页了。→看到晚上12点。→看到眼睛都酸了。→看到他了。•当“V到”表义的焦点仅集中于“终点”的状态时,那么“到”表[十位移]特征就会被磨损,而集中于[十终点]特征,而终点即目标、结果。11“V到”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处所词“NP”→时间词“NP”→程度词“NP”↓↓趋向动作义“到”趋向抽象义“到”“到”本义“至,到达”,具有[+位移」、[+终点」的语义特征。V(NP1)到(NP2)是“V到”的原始句式,也是“V到”的原始意向图式:起点→路径→终点↓开始→过程→结束↓V→到(地点、时间点、状态、事物)[+位移]磨损,[+终点]集中,即目标、结果。12“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住”是如何从发展到“V住”的?•其历时发展过程,请参见《“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王晓红),这里不再赘述。•借鉴她的结论如下:•“住”本义:“停止”•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赋予“住”新的含义,丰富了“住”的用法。“住”成为梵文Sthiti的意译。佛教名词。指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停留:歌尽声犹住。《萧悫诗》•居住:权牵小船于岸上住。《南齐书·张融传》•持续,稳固:安我实智乘,安住金刚慧。《佛经·东晋译经》此时的“住”仍未虚化,是动词,发音上读重音。13“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宋元:除仍然保留了大量“住”的实词意义外,出现了虚化的倾向。到了宋代,这种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的已经充当结果补语。当下被内前等子拿住这妇人,到端门下。《大宋宣和遗事》•明清至今:充当结果补语的情况普遍。14“V住”结构形成的认知心理动因•“V住”结构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主观愿望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具有致使、获得(达到目的)、稳定等意义。•与“住”的来源之一佛教经典中表示“稳定、持续”义的“住”有关。“安住金刚慧”,其中的“住”表达的是“稳定、持续、永恒”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保持是人们主观愿望的映现,当“住”在动词后面做补语,即表现出某种企望长久保持某种动作或状态的心情,而“住”与动词结合产生的结果则呈现出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15对进入“V到”或“V住”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结构内部的一致性。•1、“V到”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所以几乎只要可以产生结果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V到”。•2、“V住”,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稳定,与“V住”搭配的动词不能具有终结性特征,也就是说,进入“V住”结构的动词往往具有[—终结]的特征。大多数进入“V住”结构的动词是以下几类:•A动作持续:[+持续],[—完成];B既可表动作持续,又可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持续],[+完成],[+状态];•C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持续],[+完成],[+状态]。•3、有些能进入“V到”结构的动词不能进入“V住”。•例如:撞到3某人与某人在一起——*撞住某人与某人在一起•“撞”是瞬间动词。能产生结果,无法作为动作持续,动作完成后状态也无法持续。•又如:你把她给我盯住了——*你把她给我盯到了•“盯”是强持续性动词。16两个疑问•疑问一:•“看”,既可以是终结动词,也可以是非终结动词。为什么不能用于“看住”。除非用“看(Kān)住”。•“住”反映了人在主观上期望控制某一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说“V住”结构体现的是事件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自主性,体现了事件主体的主观愿望,而动作行为在事件主体的控制之下产生的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是否出于“主观愿望”限制了动词进入“V住”。17两个疑问•疑问二:•他终于追(到)了心仪已久的姑娘。•我们主观是希望“牢固和稳当”的,那为什么不用追住了?•一种客观的结果,使得“住”优先选择具有操控力的动词进入“V住”结构。•是否产生“客观结果”限制了动词进入“V住”。•试着比较:缠住*追住18小结•到——[+获得]、[+结果]•住——[+获得]、[+受事被施事所控制]、[+牢固或稳当]•通过语义特征的对比,再看前面的例句:•人们抓到/住了那个小偷。•小偷被人们抓住/到了。•突出“结果”时,倾向于用“到”;突出“受事被施事所控制”、“牢固或稳当”时,倾向于用“住”。•受事做主语时更倾向于用“住”,因为旨在强调受事,突出“受事被施事所控制”且“牢固稳当”。•他稳稳地接住了球。•突出“使牢固或稳当”时,只能用“住”。而且更习惯于用被动态:球被他稳稳地接住了。/他把球稳稳地接住了。19参考文献1.葛立胜,2009,“V到”小句的语篇功能考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2.刘玉红,2009,近义结构“V见”和“V到”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3.刘月华,2009,《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4.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5.吕叔湘主编,2010,《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6.王晓红,2009,“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上海师范大学。7.朱德熙,2009,《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谢谢!祝大家学习愉快!2010年12月1日21•PS:“V到”和“V住”比较复杂,我们只做“V到3”与“V住”之间对比分析。•到2——[+接触]•碰到、撞到•住1——[停顿或静止]•站住•停住•顿住•没有语义的交集、不能替换•卡住→卡到、噎住→噎到•语义侧重点不同22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