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0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1①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高原学科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汪军(1981—),男,汉族,上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研究。鲁琪(199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研究。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8.19.111地铁站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①——以杭州地铁4号线市民中心站为例汪军鲁琪(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200237)摘要: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下环境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出发,以城市中地铁站域的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通过对国外典型地铁站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地铁站域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和内容。本文以杭州地铁4号线市民中心站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布局、一体化设计、建成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其设计的合理之处及不足。关键词:一体化设计地铁站域地上地下空间中图分类号:TU247;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7(a)-0111-08Abstract:Thisarticlestartsfrom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prospectsoftheundergroundenvironmentofurbanpublicspace,andconductsintegrateddesignresearchontheabove-groundandundergroundspaceofmetrostationsinthecity.Basedontheanalysisandanalysisoftypicalsubwaystationsinforeigncountries,theprinciplesandcontentsoftheabove-groundandundergroundintegrateddesignofsubwaystationsareputforward.ThisarticletakestheCivicCenterstationofHangzhouMetroLine4astheresearchobject,andanalyzesthespatiallayout,integrateddesign,built-upeffectandotheraspects,andputsforwardtherationalityanddeficienciesofitsdesign.KeyWords:Integrateddesign;Metrostationarea;Undergroundspaceaboveground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当代公共交通的核心之一,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铁站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空间,其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商业空间和景观绿地的一体化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成为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话题之一。如何通过一体化设计使不同空间形态进行有序衔接和功能转换,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代国内外典型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协同设计的研究,总结关于地铁站域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并探求如何更加合理地协调地铁站域不同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满足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性化设计的需求。1相关概念研究1.1一体化设计理念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1]。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系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其设计目标就是让系统中的所有构成要素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2]。一体化设计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复合性。EdmundN.Bacon在其著作《城市设计》中表明:“我们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从解决问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中脱颖而出,开始对城市全局着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3]。”现代经典建筑设计理论中,很多都体现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其中最突出的是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和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前者以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后者以流水别墅为例。此外,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概念,即建筑与其外部环境间的过渡空间,被看做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而给人们造成的感情上疏远的重要手段[4]。城市地下建筑、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形成整体化的城市空间环境,超越了单个建筑内、外部空间局限,构建了比单个建筑更为复杂的空间功能[5]。因此,地铁站域的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也应从整体思路出发,形成有机的、完整的一体化设计。城市轨道站点的空间,不仅包含了站内和站外空间,也涉及到地下和地上空间。针对不同空间的功能特征,打破单一类型空间的设计方法,使不同空间紧密结合,是空间一体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轨道站点空间一体化设计还涉及到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以功能为主还是以环境为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6]。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2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31.2地铁站域一体化设计要点研究1.2.1一体化形式地铁站域商业功能和地铁交通的复合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包括了上盖商场、地下商业街、站内商业等,其功能涵盖交通换乘、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商业功能与轨道交通之间由于大量人流产生联系,使得两个功能主体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挥了各自的最大效用[7]。由于地铁站与商业区域主要以室内商场或地下商业街为主,可以给乘客提供方便快捷、不受天气影响的购物体验,因此作为两者主要的衔接和过渡,步行通道起到的不仅是交通上的连接,更多的是空间的协调和过渡。因此,步行通道应强化空间的连续性,使其起到整合空间的作用,并且在保证空间内部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功能的转换。指向明确、长度适宜的步行通道能给乘客带来更好的换乘或购物体验。此外,步行通道在设计与装饰上应该融合地铁站和商业区的不同风格,通过整体设计和细节呼应来达到过渡和统一的效果。地铁站与周边城市景观绿地的融合也是一体化设计的重要形式。而实现这种一体化设计的核心要点突破建筑边界,延伸建筑空间和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建立场所精神[8]。城市景观绿地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能够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和特色,并且通常为地面空间,这与处于地下的地铁站可以形成很好的空间衔接,通常以出入口、中庭、小广场等为重要表现要素。(1)出入口。出入口属于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中介空间,荷兰结构主义大师阿尔多·凡·埃克(AldoVanEyck)认为“中介空间”是一种介于建筑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不属于室内空间,也有别于室外空间,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界限[9]。地铁站出入口作为联系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元素,不仅起到空间指引和连通作用,同时可以作为景观节点进行处理。作为中介空间,出入口承担着空间过渡、形态过渡、生理过渡和心理过渡等作用[10]。其设计应从空间尺度、空间形态、材料质感、光影效果等方面考虑[11]。地铁站点出入口根据所连接的空间不同,通常分为独立式、结合式、开敞式和融入式[12]。独立式的出入口一般位于道路边缘或交汇处,不结合其他建筑,在视觉上简洁明了具有冲击力,因此可以在造型、色彩和装饰上进行独特的设计,来强化视觉上和记忆上的感受。结合式的出入口通常依托周边建筑,较多地出现在地铁站和商业区、办公区等联通处,以通道、楼梯和扶梯等作为衔接主体。开敞式出入口通常以中庭和下沉广场等作为主要空间构成方式,是现代地铁站点设计的主要方式。融入式出入口一般与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段、建筑相连,为达到配合历史建筑和文物的效果而进行弱化,避免与环境冲突。(2)中庭。中庭是建筑内部空间中独特的“室外空间”[13],可以营图1拱形入口图3可走入的绿地景观图4屋顶绿地的延伸图2小型中庭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2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3造出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14]。地铁站域的中庭更多地起到了空间转化的衔接功能,同时也扮演了景观节点的重要角色。中庭通常伴有楼梯、扶梯以及景观植被、水体、雕塑、小品等的引入,从而增加空间层次感。此外,露天以及开敞式的空间更利于光照和空气的进入,更加满足人性化需求。通过在地铁站域设置中庭,提供休憩、观赏的功能,使得地铁站域空间更具联系性、更系统和立体化,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可进入性。(3)下沉广场。广场在城市结构中“既是连接点也是聚集点”[15],地铁站域的广场起到了衔接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作用,通常伴随着城市绿地景观出现。地铁站域的广场一般分为地面广场和下沉广场,其中与景观绿地的复合较多以下沉广场的形式出现。由于其地下穿越性,对原有空间进行了分割,形成了微空间[16],其不但能够在功能上起到衔接的作用,也提供了一定的疏散功能。同时,由于广场空间具有闭合性和归属感,也成为地下空间的另一种延伸和补充。1.2.2一体化要素一体化设计中的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其中,自然要素主要为植被和光照,非自然要素主要包括色彩与灯光、材质与铺装、设施与小品等。植被景观的引入体现了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需求,通常存在于下沉广场、中庭以及地铁站域出入口中。绿化系统的引入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充满生机的、令人愉快的视觉效果以及一个休憩与交流的场所,同时绿色植物的存在本身亦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调节器[17]。自然光照对于地下空间十分可贵,通常通过下沉广场、中庭和天窗、天井来引入。自然光的引入不仅可以满足照明和节能的要求,还可以打破地下空间的沉闷,同时作为空间转化的缓冲,引导人们适应不同功能空间的切换。色彩与灯光是内部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通过灯的照射使物体的形态、色彩、材质等一些元素来表达整体,往往采光决定空间的明暗与色彩[18]。色彩和灯光的合理利用和区分对整体空间能够起到分区和呼应,不同的色彩也能表达不同的氛围,色彩的色相、明暗度、饱和度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尤其在地下空间,色彩和灯光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合理的色彩运用能够起到功能识别区区分、强调提示、调节尺度和比例、调节空间感的作用[10]。材质和铺装的选择作为空间设计的要素之一,其一体化设计对于空间整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材质和铺装是可以触碰到的,给人们的视觉和触觉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选择上更值得讨论。不同的材质和铺装的性质及其纹理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石材给人干净利落的感受,同时也是冰冷和坚硬的;而木材则带来自然的气息,相比较石材也更加温和和柔软一些;玻璃和镜面则带来更多的是通透和明亮的感觉。采用不同的材质可以对空间进行图5内部墙体装饰和色调图7地铁站整体曲线设计图8屋顶绿地公园俯瞰图6现代风格的内部装饰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19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