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心得分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編號5》專書閱讀心得感想「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PowerofHabit)」讀書心得報告經閱讀本書內容後,發現此書除了對個人助益良多外,也發現其中所闡述的觀點也很適合應用在企業與政府組織。因此,本心得報告先說明「習慣的本質」與「習慣化的助益與阻礙」,並以此為基礎,繼續延伸探討「改變習慣之道及其在組織再造之應用」與「習慣迴路理論在公部門再造之應用」,希冀藉此思考與討論脈絡順序,能將此書中的要義與應用發揮到最大,而無愧文官學院之用心。一、習慣的本質一開始拿到本書時,對於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感到特別,心想,人生不就是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嗎?從個人、組織、到社會,任何的行為模式,不外乎因生活,而進入整個供給與需求的大環境,最後因有激勵獎酬的誘因,滿足了生活需要,激發了內在工作意願,進而產生符合個人、機關、社會預期行為的一連串活動。這樣的一連串活動,使得我們日常生活重覆著同樣的行為,意即因有需求,而有供給;因須生活,而去工作。在閱讀本書後,才理解到,原來這樣的一連串活動,是「慣性行為」使然,而慣性行為的產生,源於「習慣」,而習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忽視,實質上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其影響著個人、機關、社會的長期發展。書中提到,我們每天所下的決定看似深思熟慮,其實不然,而是因為習慣使然。舉凡出門上班前要穿著哪一套衣服?選擇吃哪一家早餐?進入辦公室,先處理電子郵件,或先處理手邊已處理中的案子?下班回到家,要先換上運動鞋外出跑步,還是邊看電視、邊吃晚餐等等?諸如此類的舉動,乃因人們每天的活動中,超過40%是習慣使然,並非來自決定。如同威廉‧詹姆斯於1982年寫道,「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而習慣的定義,如同上述,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後,不須經思索卻仍繼續每日都在作的行為。二、習慣化的助益與阻礙習慣一旦形成後,如同人們每日因生活而去工作,每週皆重複著同樣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即形成了慣性行為。因去工作才有報酬,有報酬才能維持生活,這樣的模式,即書中所提「習慣迴路」,即提示(人們必須生活)促使慣性行為(去工作)、慣性行為(去工作)獲得獎酬(薪資)、獎酬(薪資)又產生提示(人們必須生活),如此不停地循環。而這樣的習慣迴路形成後,不論處於公、私部門皆可帶來正面效益,意即慣性行為在組織中可減少不確定性與人員的不安感。當組織面臨了問題,人員只要按著組織中所制定的各項標準化作業流程操作,問題即可解決,也可為組織帶來效率,減少人員重新思考與摸索的時間,以避免延誤解決問題的時機。然而,慣性行為卻也產生了隱憂。乃因習慣迴路養成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而盡可能將決策行為標準化,這樣人們就無須思索,以減少工作負荷。惟一旦組織將此行為形成了「組織氣候」,即組織內部環境持久的特質,組織成員會感受到此種特質,而行為也會受其影響;當組織面臨了動盪不安的環境時,原來的慣性行為無法從標準化作業流程中找尋解決問題方案時,此時的慣性行為即為組織帶來了習慣弱化,降低人員的批判能力,組織危機即產生。因此,習慣某種程度上需要改變。三、改變習慣之道及其在組織再造之應用改變習慣的方法,依據書中提及,即為試著學習觀察生活週遭的提示與獎酬,進而改變習慣模式。如同上述的例子,人們必須生活,而去工作,提示(人們必須生活)、慣性行為(去工作)、獎酬(薪資)。如把獎酬部分―薪資,更改成薪資獎懲,即增加了獎懲制度,每天工作之餘,若能為組織帶來公共利益或商機,即有獎勵措施,如升遷加薪、嘉獎等,相反地,若為組織帶來危機,即有懲戒措施,如撤職、降級減薪、記過等,習慣迴路中的「慣性行為」即會產生變化,而產生了「渴望」。渴望升遷加薪而努力為組織帶來正面效益,渴望避免降級減薪而積極避開為組織帶來危機的因子,新習慣焉然形成。因此,習慣雖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習慣雖會自然而然不自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而新習慣的培養,渴望是全新慣性模式中重要的一環。如此一來,組織氣候會因獎懲制度的施行,而改變了舊有的慣性行為,而活化組織。此外,書中亦提及,改變舊有的慣性行為,亦可從習慣迴路中慣性行為著手改變。貿進的改變,會使人們帶來不安感,即便渴望是全新慣性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薪資結構的改變,或多或少會讓組織成員產生不安感―渴望為組織帶來效益卻又擔心失敗。若從慣性行為著手,即提示(人們必須生活)、獎酬(薪資)保持原狀,對於組織成員而言,新行為模式或許較易接納。亦即沿用相同的提示訊號、相同的獎酬,就可看到慣性行為與行為模式產生變化。只要組織中的慣性行為(去工作),改變成(去工作,因我是組織中重要的一環),成員觀念就會從自己為組織中小小的螺絲釘,演變成組織中重要、不可缺少的螺絲釘,成員自然而然會為組織積極創造效益,以證明自己在組織中的重要性。而這種扭轉習慣的黃金律,如書中所述,確實是催生改變的有力工具。然而,除了改變習慣迴路中慣性行為的黃金律外,要使組織中成員維持新的行為模式,還須在黃金律外加入「信任」因子。組織中,成員對於組織的「信任」相當重要。而這樣信任感的產生,往往仰賴的是「團體」的力量。因信任,成員間會相互支持與合作;因信任,成員間以每個人相輔相成的才能,共同為組織目標而努力;因信任,成員間會講求溝通及意見參與,一同為組織績效而貢獻才能,以達成組織目標。成員一旦學會相信、信任組織,新的慣性行為會擴及到人生其他面向,如同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能為組織帶來效益,心甘情願為組織積效而努力。因此,若想新的慣性行為維持長久,如書中所提,人們觀念上必須相信有改變的可能,而相信的建立往往得靠團體的協助,才有相信的力量。組織中有了相信的力量,成員間會積極為組織目標而努力,進而創造績效,而為了使組織能維持良好的表現,就要有良好的「核心習慣」。如同書中所述,美國鋁業公司在保羅‧歐尼爾(PaulO’Neill)擔任執行長時,要求降低工安事故,減少工傷次數,以「零工傷」為公司目標,此目標為公司的核心習慣。藉由工安的改善,而改變了公司的組織習慣,因其深信,某些習慣影響力之大,足以啟動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彷彿火車頭,開到哪個部門,就能帶動其他習慣跟著改變,因此,有些習慣的重要性高於其他習慣,此即為「核心習慣」。如同歐尼爾對安全的重視,以零工傷為核心習慣,造成公司有好的制度,而獲利倍增,也因重視安全的小贏而打開與員工溝通的橋樑,員工願意為公司提出良好的建言,如「蝴蝶效應」般,因起初些微的改變,而帶動了廣泛的變化。久而久之,該核心習慣內化成組織文化,以利新價值深根於組織。最後使美鋁股價大漲,成了全球公認的成功典範。爰此,核心習慣的養成對於組織長期發展而言,的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組織中除了培養核心習慣之外,「自律」亦是使組織成功的要素之一。如星巴克的成功,在於將自律變成組織習慣,亦即把員工的意志力變成習慣,訓練員工事先寫下計畫,預先準備自己要如何克服轉折點,之後以所擬定的計畫,一遍又一遍練習,直到他們不用思考就能反應,形成習慣迴路。而自律的養成,也需要組織給予人員適時的「主導權」,讓人員面對問題時,覺得自己可以有真正的決策權,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可提升人員為工作投入的精力與專心程度,以維持工作上的自制力而更有權責感。綜上所述,「習慣」的確在個人、組織、社會中影響甚劇,不容忽視。習慣是根深蒂固的,只能改變不能根除,而改變習慣的方法,首就須先了解習慣迴路,即「提示」→「慣性行為」→「獎酬」,從中改變。好的習慣迴路則要維持,不良的習慣則可從中改善;改善的方式,如書中所述,用「渴望」的心理,扭轉舊的習慣方法,建立新的慣性行為,因渴望正是提示和獎酬得以發揮作用的最大功臣,它提供動力給習慣迴路,新習慣於是形成。除此之外,新的慣性行為的養成,亦能在提示與獎酬間保持原狀下,僅改變慣性行為,亦即書中所提及的「黃金律」。而黃金律的維持,還須伴隨著「信任」的因子,即藉由團體的力量,使人們學會相信、信任,一旦於團體中相信自己能改變,新的習慣迴路則能長久。組織中有了信任的力量,就能改變,若能於組織中致力、專心於改變,就能產生「核心習慣」,進而帶動組織中廣泛的改變,如同「蝴蝶效應」般,因起初些微的改變,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最後,如能於組織中培養成員的「自律」,形成組織習慣,亦能產生新的慣性行為。四、習慣迴路理論在公部門再造之應用習慣迴路對個人而言,影響很大。因人們每天的活動中,超過40%是習慣使然,並非來自決定。而對於身處於公務機關的個人與機關而言,服務的對象為人民,然龐大的官僚體系,層級節制的金字塔,有時阻礙了人民與政府的溝通橋樑,造成了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不信任感。惟習慣的養成,「信任感」占了重要的角色,若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信賴行為,此信賴行為會擴及到其他政策面向,進而願意為政府積效而努力,而努力的結果有了回饋,即為人民的獎酬,久之則成了慣性行為。相反地,若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不信任感,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就會面臨了「不可治理」的危機,即人民對於政府的期望過高,政府統治權威下降,也因如此,1980年代以後,各國紛紛興起了「政府再造」運動,各國政府朝向「減少施政成本」及「提高服務效能」方面改革,其核心概念在於為政府注入「企業家精神」,如同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eanBaptisteSay)的界定,企業精神乃在資源不變情況下,以創新的方法,使其達到最大的生產力和效能的動力;亦如經濟學家熊彼德(JosephAloisSchumpeter)之見解,企業精神須具備創新的精神與能力,將原來的生產要素加以重新組合,在不必增加各項生產要素數量的前提下創造新的產業機能,以因應市場的需求與挑戰。如此一來,政府在施政成本方面即能降低。而除了注入企業家精神外,還須將人民視為顧客,意即以「顧客導向」為核心,提升顧客的滿意度,而顧客分為內在顧客與外在顧客。內在顧客即政府內部的成員,政府須重視成員的感受,透過授能而使其具有自主性,如同本書中提及星巴克的成功,在於培養員工自律的養成外,進一步亦須給予員工適時的「主導權」,讓員工面對問題時,覺得自己可以有真正的決策權,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藉以提升人員為工作投入的精力,以維持工作上的自制力而更有權責感。而外在顧客,即政府服務的對象―人民,政府須以顧客滿意為目標,並以顧客的期望決定政策設計的方針,顧客的滿意度決定政策執行的成效,如同上述星巴克的成功,除了培養員工的自律及適度的授權外,其前總裁霍華德‧畢哈(HowardBehar)亦曾提及,星巴克的整體企業模式建立在出色的顧客服務。因此,若能以顧客導向為基礎,提升顧客的滿意度,政府部門即能活化,使政府以競爭、回應、負責、服務的精神,推動改革,脫離僵化的層級節制,以改善溝通機制,使人民的渴望與需求得以與政府溝通,進而重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提高政府的服務效能。我國政府亦不例外,其改造的目的,在於打造一個「精簡、彈性、效能的政府」。以習慣迴路來看,偌大的官僚制度,科層節制的體系,溝通網絡無法暢達,讓人民對於政府產生了「不信任感」,加上政府大部分所推行的政策與執行均由上而下,民眾對於政策的參與度低,此慣性行為若長久維持,人民與政府的溝通網絡則不彰,造成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統治權威自然下降。舉凡近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所引發的318太陽花學運運動、核四興建與否等政策問題,顯示出人民與政府的溝通網絡出現了危機。然危機與轉機存在於一線之隔,危機若處理得當,抓住危機帶來的轉機即能推動革新,為組織帶來全新的契機,進而重新塑造組織習慣,若能把人民的渴望與需求再納入,形成習慣迴路,人民的信任感即能產生,人民的信任感一旦產生,就能帶動廣泛的改變,像蝴蝶效應般,其所帶來的效益,有助於政府政策的施行。而溝通的重要性,亦如書中所提及,美鋁公司歐尼爾對安全的重視,以零工傷為核心習慣,形成公司良好的制度,而獲利倍增,進一步開啟與員工溝通的網絡,員工進而願意為公司的提出良好的建言,為目標而努力,達成雙贏的境界。五、結論習慣的影響,小至左右個人的作息,大到影響國家的興盛,運用正確的習慣能為個人、政府機關帶來改變,而錯誤的習慣卻為個人、政府機關帶來災難,然培養習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