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a【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学习难点】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2、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自主预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guìjiànbǐbiànbóshìzhéyíngmǐ】2、翻译下列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课内探究案】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3.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文1、听录音,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2、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二)研文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2、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④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三)思文1、想一想:(四)曹刿是如何论战的?【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2.思一思a.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b.鲁庄公真的很鄙吗?【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结合目标,有效训练。(四)说话1、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价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2、“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说话。【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用,因为他能大胆任用人才。我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爱国的责任感、毛遂自荐的勇气、镇定自信的风度、稳重细心的作风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拓展检测案】3.课内语段阅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1、本段正面写战争的有三句话,“(1)_____”点明战争地点,“(2)_____”简述胜负迹象,“(3)_____”交待大获全胜的结果。2、本段叙述重点放在曹刿和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上,对二人的描写运用(4)_____手法,“将鼓”“将驰”和前文的(5)_____相照应,表现庄公的(6)_____,反衬曹刿的(7)_____,“未可”“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8)_____,而以“(9)_____”“(10)_____”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3、曹刿的高超指挥才能体现在(11)_____(12)_____【1(1)战于长勺(2)齐师败绩(3)遂逐齐师2(4)对比(5)将战(6)急躁冒进(7)机敏持重,深谋远虑(8)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9)齐师败绩(10)遂逐齐师3(1)适时出击(2)适时反击】二、课外阅读语段。子鱼论战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提示:宋襄公不顾本身国力疲弱,妄想当诸侯的霸主,企图复兴其祖先殷王的事业。在泓水与楚国决战时,他又想以“仁义”笼络人心,盲目地提出了一些迂腐的主张,拒不接受子鱼切合实际的见解,结果遭到惨败。1.选出对“不鼓不成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不擂鼓士兵不能列队B、不摆成阵式的不要击鼓C、不击鼓攻击还没有摆成阵势的敌人2.子鱼两次建议宋公抓住攻楚时机,一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时,第二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_,(每空填3字)曹刿建议庄公攻齐的时机是________(填4个字)2.本文与《曹刿论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鲁国为何胜利?宋国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