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inkinshipterms[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章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宗法观念、礼貌原则等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并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Thisarticlewillseethedifferencesofkinshipterm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ls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roughdepartthe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关键词]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Keywords:EastandWest;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事物,不仅仅纯粹是语言现象,它同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关系非常密切。所有的称谓都按照每个民族各自的语言文化习惯客观地排列着,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各民族或社会的不同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本文拟对中西方不同的称谓系统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中西方在社会制度、宗法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结构和观念上的异同。一、中英称谓的分类与差异关于称谓,一般可以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在这一点上,中英称谓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们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称谓。亲属称谓又可细分为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和非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1、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叔、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家庭成员之间,按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2、非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如根据年龄称呼大哥、阿姨、叔叔、大爷等,甚至用降格的“从儿称谓”,如他叔、他婶等。这种亲属称谓的扩展在汉语里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说整个社会成员(认识或不认识)都可以用亲属称谓的纽带维系。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的扩展则十分有限。中国孩子见到父母的朋友常称“叔叔”、“阿姨”,英语国家中的此类情况中,孩子则以“Mr.”,“Mrs.”,“Miss”相称。有时也用aunt和uncle,但这仅限于某些熟悉、亲近的,而且aunt和uncle后面往往要加上被称呼者的名,如UncleTom,AuntJudy等等。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可是这种用法在国外毕竟少见,而且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例如,有人的车开在一位老人的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it,Grandpa!”若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可见,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的言行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适用。(二)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交际双方的关系不同,使用称呼也不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探究英汉社交称谓。1、职衔称谓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历来都重视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作为称谓,以显示对于某些职业的尊敬,使受话人的职业得以认同。职务的如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的如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的如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的如博士、学士等;职业的如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汉语里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比如,英语中军衔可用于称谓,如GeneralSmith(史密斯将军),ColonelLee(李上校),但是职务一般不用于称谓,特别是当面称呼,因此像ArmyCommanderSmith(史密斯军长)还有RegimentalCommanderLee(李团长)这样的称谓是很少见的。由于汉语的职务称谓更多,等级更明细,这使得许多的汉语职务称谓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衔接。如:“这位是科隆公司的李经理。”由于在英语交际中没有用“manager”作职务称谓的习惯,因此不能译为“ThisisManagerLifromKelon.”而是应该根据英语的习惯将之翻译为“ThisisMr.Li,amanagerfromKelon.”。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有时对只要是在学校工作的人都称“老师”表示尊重,这使许多西方人无法理解。在西方社会里,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自己教授的名字,他们一般是不会用teacher等词作为称谓语的,一般统称Mr.,Ms.或Miss,大学里的教授称为Professor,对有博士头衔的人称“Dr.”。2、姓名称谓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人之间或上对下的关系中,如王丹,小赵,马小平等;亲朋间称呼用昵称,如小丹,国华,小平等;除恋人或至亲外,不用单字,如丹,华,平等;称呼交际对方,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加使用。在英语中一般不直呼别人的姓名,如有这样的情况也是上对下时使用,英美等国时兴以名相称,兄弟姐妹、熟人朋友及同学之间都可以名相称。在英语中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不同,导致了姓、名、姓名全称及昵称的同时存在。对于处在同等关系上的双方,则以FN(firstname)称呼为最普遍,亲属间也多也FN相称或用昵称、小名;若双方为权势关系的不等关系,也常被对方要求以FN相称显示亲近。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英姓名称谓也出现了许多相互影响的情况,如我们也逐渐习惯对西方人只呼其名,但是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或有威望的人士,不能一概照搬,以免显的唐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常把“仔”、“阿”与姓名中的其中一个字结合表示熟悉或显示受话人相对较低的地位。例如:张仔,雄仔,阿张,阿雄等。另外,出于中国人表示尊敬的原则,经常把“老”、“公”放在姓的后面。如:张公,张老。而把“老”放在姓的前面则可以对有一定年纪的人表示熟悉和亲近,如:老王,老张,对年纪较轻的则可以称小李、小马等。3、谦称和尊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凡称呼对方,尤其是称呼长辈或上司时,多使用尊称。如称呼帝王有“圣上”、“皇上”、“万岁”、“国君”、“帝王”等,对地方官有“老父台”、“父母官”、“大老爷”、“明府”“府公”等尊称,平辈之间有时也广泛使用尊称,如“尊夫人”、“令兄”、“令尊”、“令堂”、“令孙”等。谦称主要用于称呼自己,如“寡人”是“朕”的谦称,“鄙人”是“我”的谦称。其它如“臣下”、“学生”、“晚生”等都是自谦之词。而英语的自称词则考虑作品的年代、人物的身份、文体的特征等译成相应的汉语自谦语。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谦逊的话语,但无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像汉语中的“您”这样的称呼。如:“SoIam,yourworship,I’mwillingenoughtowork,butforthelifeofmeIcannotgetanythingtodo.”(J.Galsworthy,TheSilverBox,ActIII)“本来是嘛,大人,我是很愿意工作的,可是找到死也找不到活干。”西方语言的称谓系统虽有一定的尊称,但与汉语相比,相对较少。由于英国社会在历史传统上阶级等第十分严格,因而尊称与美国相比较多。较常见的尊称有King(国王),Queen(王后)、Prince(王子)、Prince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爵)等,对王室尊称的词有YourMajesty(陛下),YourHighness(殿下),对客人尊称用YourExcellency(阁下),Lord(阁下),Lady(夫人),Sir(先生)等。而美国人的尊称系列简单明了,称谓中没有贵族名号,一般人使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有时有职衔者在Mr.后加上职衔就行,如Mr.President(总统先生)。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差异,应当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不过分自谦。而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不仅有自谦,而且还代为亲属谦。如:小儿、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而西方人则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其的绝对权力。4、零称呼在言语交际中,不能称呼的叫零称呼,它有时以其他形式代替引导交际功能。零称呼实际上也是一种称呼,或说是潜在的称呼,其交往功能不可忽视。汉语有一种零称呼是英语中少见的,即说话者不知道或不敢肯定该用什么称呼的情形,如面对同事的爱人、女老师的丈夫、集市上的小贩、不知其姓名职业的邻居、机关中的办事人员以及年龄与辈分不一致的亲戚等人时。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乃是汉语缺乏像英语“Mr.”、“Mrs.”、“Miss”等的一种普遍、适用、得体的社会通用称呼。另一种反映说话者权势关系的零称谓则为英汉语所共有。比如茅盾著《子夜》中吴荪甫出场的一段描写:“云飞轮船快到了么?”紫酱脸的人傲然问。他的话还没完,坐在那里的轮船局办事员霍地一起站了起来,内中有一瘦长子堆起满脸的笑容抢上一步,恭恭敬敬回答:“快了,快了!三老爷,请坐一会儿罢。—倒茶来。”三老爷吴荪甫的“云飞轮船快到了么?”以及轮船局的瘦长子对其下级的“倒茶来”,均未使用任何称呼,但话语所指却并不含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