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教人张琳课题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型高三第一轮复习课时一课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认识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认识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人物形象赏析技巧教学难点规范诗歌人物形象赏析答题方法教法诱思引导式教学学法引导法、讨论法、案列法教学程序(或设计意图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二、人物竞猜三、探究诗歌(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①学生列举所学诗歌涉及的人物形象②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回答出对应的人物形象游子形象少女形象战士形象闺妇形象2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教师提问:诗中“蓑笠翁”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方法一、理解诗歌中的景物特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烘托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教师提问: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教师指导:请结合诗人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后的注释加以分析:1、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2、写作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③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现诗中景物描写特征,并探究诗中人物形象。⑤学生阅读诗歌,根据教师提供资料,自己探究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三)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参考答案: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3、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⑥学生将自己得出的观点后,互相交流,探讨诗中人物形象4四、答题规范五、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方法三、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答题规范读清题意,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1、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总结人物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在作答时,须在文段开头说出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词句展开分析其形象特征,最后概括形象的意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体察民疾,反对战争的形象。9)爱恨情长、哀怨凄婉的形象。10)孤寂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12)爱民惜才、忠君报国的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⑦学生总结针对该类型诗歌在答题时,应该掌握的要点。⑨学生思考在答题时应注意哪些点?通过以上鉴赏学习,归纳答题要点,理出规范的答题步骤。⑩学生说说诗歌里有哪些常见的人物形象。展示诗歌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5六、现学现用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学生通过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6七、作业板书设计一、情境导入二、人物竞猜三、探究诗歌四、常见形象五、课堂演练六、课后作业教学后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