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教学目标】–了解感觉、知觉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幼儿几种主要的感知觉发展特点;–理解并掌握观察的发展策略;–掌握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教学重点】–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促进幼儿观察发展的策略–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第二节幼儿几种主要的感知觉发展特点第三节幼儿观察发展特点和发展策略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感觉剥夺实验•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1954)感觉剥夺实验•即使被试每天有20美元的报酬,也很难让他们坚持这种实验2天-3天以上。•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失了感知觉,人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一、感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其实质是说明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知觉也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区别:•反映的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整体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解释过程。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小游戏:考考你的眼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视觉•视觉–视力(视敏度)随着年龄有增长而不断发展•有人认为,小孩的视力要比成人好,你认同这种观点吗?•1~2岁:0.5~0.6•3岁:1.0•4~5岁:视力趋于稳定•6岁达到正常成年人的视力范围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文字图片要大些。启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视觉•视觉–辨色力•3岁: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蓝、天蓝;红、粉红、紫红)•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按范样选取明度和饱和度相同图片的正确率只有40%•5岁:基本能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的混合色•6~7岁: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按明度和饱和度范样选取正确率为80%~90%•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优于男孩•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视觉色盲是颜色视觉的异常现象。人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四种。色盲一般是先天性遗传的。男性占5%—8%,女性较少。春天来了,要组织幼儿观察花的颜色,教师应如何让根据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分别给小、中、大班的幼儿提出不同的任务?思考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听觉•听觉–对言语的听觉能力继续发展,对语音听觉的敏感性和分辨能力在不断发展•3~4岁:感知词的声音,辨别能力较弱•4~5岁:辨别语音微小差别•5~6岁: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的各种语音–对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对不同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感、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研究表明: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3岁:正确辨别上下–4岁: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能力尚未发展完善–7~8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举起右手”,小班幼儿不知所措。“举起拿勺子的手”,小班幼儿都能完成任务。做示范动作时,应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照镜子式的示范启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形状知觉–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3~4岁: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4~5岁: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5~6岁: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幼儿知觉的特点:认识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深度知觉P34-35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大小知觉–2.5~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能按语言指示取大小不同的物品–3岁:一般能判别同类图形的大小,但完全不能判别不相似的图形的大小,即使到6岁也很困难–4~5岁:借用物品比较判别大小,能用语言说出大小(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6~7岁: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物品中大小相同的物品–幼儿判别大小的方法是按照简单的目测到多方面的比较再到借助中介物这样一个顺序发展的。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借助某种生活经验(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体验时间–幼儿晚期:借助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时间–7~8岁:时间知觉迅速发展期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由于时间的抽象性和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知觉时间比较困难,难以准确把握时间–知觉和理解有“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不能理解时间标尺的意义,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计时工具(时钟、日历)•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6点半就可以打开电视看“猫和老鼠”,孩子等得不耐烦了,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6点半。•有个孩子听见妈妈说:“日历都快撕完了,还有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他跑去把日历统统撕掉,回来告诉妈妈:“快过新年吧,日历已经撕完了!”•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时间定向–要求幼儿回答现在是什么时间,并且在日历上找出星期天。–幼儿时间定向的趋势是:先分清白天和黑夜、上午和下午,其次掌握哪一年、星期几、几月几日、再次是翻找星期天,最难掌握的是几点钟。•时间关系–要求幼儿以今天为准,说出昨天、前天、大前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等时间词语,并以日历上“今天”为准,翻出与上列时间对应的一页。–结果表明,幼儿对时间关系的感知顺序是:明天、后天、昨天、大后天、前天、大前天,而且表现出对时间关系词语的掌握落后于对时间关系的感知。•认识钟表–研究表明,幼儿先会看整点钟,然后会看半点钟,但是总的说来,幼儿还没有掌握计时工具。•知觉恒常性P36•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仍保持不变。如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等。•客体永久性P37•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依然存在,会寻找并试图重现该客体,这时儿童大脑产生客体永久性。•跨通道知觉P38•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处理。感知觉相关概念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概念: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经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在观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品质和能力,是智力的重要部分,对于儿童认识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发展特点–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向比较准确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从事物的表现特征向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逐渐发展–低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幼儿初期)–中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高级: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实验研究:6岁达到高级水平只有24%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观察的持续性,时间从短向长发展–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受主体当时的情绪、兴趣的影响,也受客体变化的影响–观察持续性的发展与观察目的性密切相关–阿格诺索娃研究发现:观察图片的时间•3~4岁:6分8秒•5岁:7分6秒•6岁:12分3秒•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向比较准确发展–事物的大概轮廓、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部分→比较隐蔽和细致的部分–姚子辜等实验研究3~6岁幼儿观察图片的过程结果年龄(岁)找相同图形找缺少部分找图形不同处观察图形找图中物体36278548838490929096705100100989686610010010010098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观察的概括性,从事物的表现特征向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的概括性: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地面湿→下雨→伞)。–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不断增长•民谣:钉子与帝国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观察•幼儿观察发展的总趋势–从依赖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初期:以手的动作为指点---边看边用手指点/头/声音•末期:借助内部言语控制和调节知觉–从跳跃式、无序逐渐向有顺序发展•左右、上下、里外•根据观察发展的特点,教师帮助幼儿提高观察的能力思考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选择幼儿能理解的事物,引导其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其观察力–创设条件:种花、养鱼等•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目的明确→积极性高→针对性强→感知较完整、清晰•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按顺序观察–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性观察–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让幼儿正面与侧面观察、高处与低处观察、近处与远处观察的不同等•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鼓励幼儿依据观察的事物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信而不闻其臭。”从亮处到光线暗的地方或从光线暗的地方到阳光下都要有适应的过程–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育和生活活动时,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视觉暗适应避免摔跤、踩踏等案例事故的发生•嗅闻气味不要太久,以免因适应分辨不出•播放音乐不宜过响以免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避免单一的刺激持久作用于幼儿,避免幼儿对其变得不敏感启示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应用这种对比的规律将可提高幼儿的感受性•活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