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咬文嚼字》课型:文言文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著《咬文嚼字》(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阅读了课文,并划定了重点词语。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听写这些词语。(学生拿出纸笔,准备听写。)师:婵娟锤炼锻炼品茗憎恶下乘不即不离玩索索然拘礼词藻援例岑寂罗嗦付梓游离斟酌斩钉截铁鲁莽尺牍蕴藉剥啄陈词滥调咬文嚼字变化莫测自鸣得意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师:听写结束,下面同座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同学书写情况。)师:由听写情况可知,同学课下复习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学习时,重点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并学习运用这些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板书课题、作者)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师:在上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所举的关于文字修改方面的具体事例,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观点?(学生阅读教材并勾划,教师巡视。)师:找到那些例子了吗?生:(齐答)找到了。师:很好。那么,哪一位同学来回答?生: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对自己两部作品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2改,作者认为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不好。作者运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修改文字应当以更准确地传达感情为准,不能一味套用成功的经验,否则往往会失败。(教师板书:文字要准确传达感情)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继续回答?生:第二个例子是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片断。师:是《史记》原文好,还是王若虚修改后的文章好?生:还是原文好。师:为什么?生:因为修改之后的文字没有了原文的那种意味,也就是丧失了原文丰富的意蕴。师:对。即作者所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教师板书:改一字则意味全变)师:最后一个例子是什么?哪位同学回答?生: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作者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推敲’”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师:回答得很好(教师板书:推敲文字即推敲思想情感)。由以上三个具体事例可知:“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标题“咬文嚼字”的含义,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生:这个词通常含有贬义,在词典里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二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师:对。所以作者才在这篇文章里强调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又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即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回答。生:老师,我认为应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到第5自然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3师:他说得对吗?生:(齐答)对。师:很好。哪位同学继续回答?生: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6、7两个自然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适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齐答)没有。师:回答得很正确。请继续回答。生: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第三部分,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师: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据此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评价本文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师: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观点,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段。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以及文学阅读中,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很重视。一些作者也没有在语言上下功夫,缺少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三阶段:研学,学生合作探究。师:综上所述,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我们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就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也要欣赏者“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诗歌上表现得更鲜明”。下面就以贾岛的故事为例去分析这个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解决文学欣赏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一自然段,并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4生:老师,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师:根据什么这么说呢?生:作者在这一自然段是这样表述他的观点的:“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推自掩,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上句看来,‘推’字似乎比‘敲’字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师:很好,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熟。所以作者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这一点不仅是创作上的道理,也是欣赏上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根据这个道理去解决古典诗歌欣赏中的一些问题。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发下的材料,完成上面的三道题。(同学做题,教师巡视。)师:哪一位同学做好了?请回答。(同学发言,教师进行订正。)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说明对这方面的内容把握的都很好。这几道题都是从诗句的用字与全诗意境营造方面的关系出题考察大家的,通过这几道题的训练,相信大家对诗歌中的用字与意境上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对诗歌进行整体赏析了。第四阶段:评学,比较鉴赏,师生共同归纳要点。师:本文作者朱光潜先生认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既要咬文嚼字。但也有位作者对此却持不同观点,认为不应该“咬文嚼字”。那么,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并分析马南村的文章《不求甚解》了解作者的观点,并同本文进行比较。(学生拿出下发的材料并阅读,互相研究,教师巡视。)5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回答。生: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如下: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故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师:把握得很准确,很好。谁继续回答?生:第二点理由是: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广。师:回答得很好。请继续。生: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师: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那么,是否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呢?师:首先大家通过比较,要认识到朱光潜与马南村对“咬文嚼字”解释不同,是因为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而马南村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读书要力求广博,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总之,两人的见解主张都是有益的教诲。师:课后作业:1、从自己了解的名家名作“咬文嚼字”的事例里选择一至二例,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观点,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下课,师生再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