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梳理1/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两个凡是”——实质:“左”的错误的继续(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的支持,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①思想上: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刘少奇名誉,使得建国以来最大冤案得到平反)2.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标志198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4.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5.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6.影响: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①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②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发展: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③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梳理2/31.背景:①外交基础: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封锁解除②现实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2.对外开放格局①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作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③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④内地沿江、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全世界开放。“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4.对外开放的意义: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1)内容: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⑥发展才是硬道理(2)意义: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二、2002年中共十六大①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梳理3/3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2012年中共十八大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④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⑤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五、2017年中共十九大1.内容:①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①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③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一、中国梦宏伟蓝图1.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2.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①党成立一百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实现中国梦的举措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②全面深化改革③全面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意义:①新形势下中共治国理政的总方略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意义:①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②回答的是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③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三、成果——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原因: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内改革——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外开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币国际化等,携手共建和谐世界)3.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