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总括篇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形成的最主要的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五十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六)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需要对各种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验证。第一部分一、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温度变化: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0.2℃)略强。在最近的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增温速率为0.22℃/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降水变化: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较大。近50年全国平均的年降水量同样没有呈现显著趋势变化,但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1956年到2000年,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的年降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是,我国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区年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其他要素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间、水面蒸发量、近地面平均风速、总云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风速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在中国西北。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中国全国平均炎热日数呈现先下降后增加趋势,近20多年上升较明显。1950年以来,全国平均霜冻日数减少了10天左右。中国近50年来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呈下降趋势,我国北方包括沙尘暴在内的沙尘天气事件出现频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的沙尘暴明显多于2005年,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二、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相比有什么异同点?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趋势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这是由于区域的气候强迫因子不同所造成的,但人类活动是造成近50年气候变化主要因子这一结论是相同的。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总的趋势与全球是一致的,并且比全球平均略高。变暖主要出现在冬季。中国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结果也与全球代表性台站(如MaunaLoa)的一致。降水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表现增加趋势,也与全球情况一致。海平面上升增加的趋势和量值与全球基本一致。其它一些气象与环境变量也大致表现出与全球一致的变化,如冰川退化,极端天气与气候频率与强度增加等。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的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联,作为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对全球整个气候系统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但是中国的气候变化也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中国20世纪20-40年代的增温十分明显,远大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值。(2)中国的降水表现出“南涝北旱”型,主要反映了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年代际变化(70-100年时间尺度)。(3)近40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与欧亚春季积雪减少趋势也正好相反。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因而研究这些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机制。三、为什么说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科学上用检测和归因方法去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检测(Detection)是证明一种观测到的变化,不能由自然变率解释,并且在统计上与自然变率有显著差异的过程。归因(Attribution)是以某种程度的可信度确立被检测出的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的过程,包括评估不同的假设。这需要通过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来实现,且必须给出结果的可信度。可信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人们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程度的深入。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关于对人类活动作用的认识获得了重大进展,不但以更多、更强有力的证据肯定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和自然气候波动共同引起的,而且第一次提出最近50年大部分观测到的增暖可能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因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发现,最近50年如果不加入人类活动影响,则不能真实地模拟出观测的温度变化;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则可以再现近50年的温度变化。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2001年TAR的结论在两个方面作出了重要发展:一是对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判断由原来的60%可信度的最低限提高到目前的90%可信度,从而使人们以更高的可信度确信人类活动是造成近5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研究在空间尺度和气候变量方面扩展到六大洲,并且包括海洋增暖、大陆尺度的平均温度、温度极值、降水、气压场与风场。因而越来越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最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四、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引起气候变化: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温室效应随之增强而影响到气候,这是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二是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6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也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三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和地表反照率变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这包括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另外,环境污染中排放的气溶胶,尤其是硫化物与黑碳气溶胶等也可引起气候变化。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地面变冷。实际上人类排放的气溶胶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应该指出,在地球的气候长期演变过程中,温室气体(导致变暖)和气溶胶(导致变冷)始终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子,只不过在气候变化的早期或地质年代,这两种因子都是自然而非人为起源的。五、气候变暖是否导致了更频繁和更极端的天气与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不仅代表气候平均值的变化,还包括变化幅度或距平值的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使小概率的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出现概率增加,也会使原来未曾出现的天气气候事件出现。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平均值的增加会使更暖的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增加,而使更冷的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减少。因而,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率,高温、风暴等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频繁,而寒冷极端事件将会减少。另一方面,更多的降水将发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因而降水的强度将增加。中国科学家利用近百年资料和分辨率较高的区域气候模式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的分析和模拟表明,温室效应将使中国区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日较差减小。模拟得到的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显著增加区基本位于中国南部,而最低气温在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增加更显著。温室效应可能会导致在中国地区强降水事件的出现频次继续增加。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表明这里未来暴雨天气会增多,气候有恶化趋势。另一方面,预测也表明,将来的台风强度将增加,我国将可能面临更强台风的影响。中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干旱强度加剧。六、未来气候将变暖多少?科学家是如何预测未来气候的?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全球联合行动减排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对于1990年将上升1.4-5.8℃(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将这一升温值修正为1.1-6.4℃)。而由于海洋响应的滞后,即使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稳定,地表温度仍将持续上升数百年。另外,全球温度变化将是不均匀的,陆地的变暖大于海洋,中高纬地区有更多变暖的年份,而且冬季的变暖大于夏季。根据中国科学家的预测,未来20~100年中国地表气温将明显增加,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目前科学家主要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气候模式的设计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包括和表征气候系统和许多重要的物理过程(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二是如何把各圈层的模式或物理过程有机地组合集成在一个庞大的气候系统模式中,即耦合技术或方法;三是为了对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必须知道未来全球范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依据不同的情景,可以预测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七、用来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式可靠吗?虽然不同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但在陆地尺度的变暖型、特别是在未来几十年温度变化的显著性上有着相当好的一致。由于目前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有限,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给出的只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还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其中降水预测的不确定性比温度更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对未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估算不够准确;(2)全球平均辐射强迫的计算值变幅较大,其中部分具有十分大的不确定性;(3)可用于气候研究和模拟的气候系统资料不足;(4)用于预测未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