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策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策略研究1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很长时间都是中国的“问题地区”,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后的十年,东北经济进入了一个复兴期。2008-2012年年均增速12.5%,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但2013年再度低于全国水平,2014年落差加剧:其中,黑龙江低于全国平均速度1.8个百分点,辽宁低1.6个百分点,吉林低0.9个百分点(见表1)[1]。三省GDP5.74万亿,占全国地区加总的比重略高于8%。2015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显著的复兴之后,再次陷入严重衰退”描述这一现象[2]。表12014年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Table1MaineconomicindicatorsofNortheastChinain2014(亿元%)地区GDP(万亿)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全国63.67.450200515.7---8.31403508.6辽宁省2.865.824426-1.5---4.83191-4.6黑龙江省1.505.695871.54499.82.913011.8吉林省1.386.51125415.464936.621884.9数据来源:各省2014年度统计公报12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表面原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3]。对于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表面原因,可以基于GDP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归纳。2.1支出法(即从需求角度)分析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一个非独立关税区的GDP有一定的不准确性,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对东北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东北地区的居民消费增幅基本与全国保持同步增长(约12%左右),与上年增幅变化不大。东北地区的外向度不高,2013年净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仅为4.3%,净出口对GDP的影响也不大(2013年净出口为-39.6亿美元)。此轮GDP下滑是投资引发的,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过去的20%-30%下滑至6%左右,一般经验数据表明,投资的60%会转成当期GDP,由此可见投资减速是经济减速的主因[4]。而影响投资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投资,2014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10.5%,增幅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但绝对量仍在上升;东北则不仅是绝对量下降且下降幅度达15-20%。(见表2)2.2生产法(即从供给角度)分析GDP=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三省的一、三产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收稿日期:2015-8-25修稿日期:2016-1-15作者介绍:张玉斌,男,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势,唯独二产增加值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工业主体。相较于能源原材料全国不足40%的占比,黑龙江是67%,辽宁是42%,吉林为40%。能源原材料是此轮经济下滑冲击最严重的部门,这是东北工业下滑的首要拉动因素[5]。从装备制造业看,辽宁占比32%,吉林为30%,黑龙江为15%,除吉林作为消费类装备制造业受到冲击较小外,以工业母机为主的辽宁和龙江均受到较大冲击,东北工业下滑的主因是由房地产业下降过快导致。2014年东北房地产业销售额约5700亿元,同比下降30%以上,房地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旅游业、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柱产业市场份额的总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直接影响了50余个相关行业的发展。表22014年全国及东北三省房地产情况Table2RealestatesituationinthethreeprovincesofNortheastChinain2014(亿元、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新开工面积增长待售面积全国9503610.5120649-7.67264829.2179592-10.762169黑龙江省1324.1-17.32475.7-25.9140274.63107-19.22043辽宁省5301.3-17.85754.8-38.138531-6.88045-374811.5吉林省1030.1-17.71581.7-28.3121800.983137-14.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深层原因3.1城镇化深度调整与东北城镇化动力不足过去十年,我国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见表3),构成土地城镇化的主要产业是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者的背离不断扩大,必然引发市场的强制性调整,并由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反映出来。从全国看,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城镇人口增长50.5%。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规律的基本特点是渐进性和区域不平衡性,长期违反这一规律必然引发市场的强制性调整,这一强制性调整终于在去年爆发。东北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背离幅度与全国基本一致,但东北的问题更为严重[6]。表3显示,东三省的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2000-2013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300平方公里扩展到1758平方公里,增长35%,同期城镇人口仅增长11%左右。吉林省2008-2013年全省城镇人口增加1.8%,而城镇建设用地却增加了25.5%。近十年(2000-2010年)东北净流出人口达325万。可见东北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动力弱于全国,受城镇化规律强制性调整的作用力更甚于全国。表3东三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背离情况Table3SituationofdeparturefromprovincesofNortheastChinalandandpopulationurbanization土地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人口年均增长率‰(2000-2010)人口流出(万人)(2000-2010)全国76.4(2000-2011)50.55.7辽宁省3.2111吉林省25.5(2008-2013)1.80.7141黑龙江省35(2000-2013)113.873人口数据来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3.2工业化调整与东北经济结构刚性改革开放以来,两条互为因果的主线推动了中国发展,一条是工业化,另一条是城镇化。前20年是轻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后15年是城镇化带动了重工业化。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规模7.8万亿,是钢铁、水泥、玻璃、能源等重化工产业最有力的拉动者和支撑者,过去15年的城镇化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速度上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7-8]。大规模的土地城镇化使全球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城镇化的强制性调整也引发了工业化的强制性调整,本文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本质原因。东北是受此次工业化转型和城镇化调整冲击最大的地区。2003-2012年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主要是中国重工业化和土地城镇化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高速增长,东北偏重的产业结构正好与之契合,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强化了东北地区原有产业结构的刚性,产能在低水平上进一步扩张。经济结构刚性表现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全国趋势相反,2003-2013的十年间,东北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二次产业略有上升。表现之二是能源原材料和传统制造业低水平扩张,2012年东北三省的重化工业比重75.8%,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例如,那些已进入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替代性产业发育缓慢,资源产品在经济中比重不降反升,大庆,从5000万吨的产量降到4000余万吨,但非油产业2007年的时候占比是46.1%,到2013年却降到了39%。黑龙江四大煤城均属衰退型城市,不但没有减少产量,过去十年煤炭产量从4000万吨提升到了8000万吨,煤产业链一枝独秀,四城中七台河、鹤岗和鸡西的非煤产业比重均在20%左右。表现之三是所有制结构中国有企业比重居高不下,以工业为例,2013年东北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1.6%,但主营业务和利润分别只占32%和30.7%。3.3创新发展与体制粘性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原本政府力量中的理性成分能够对这种盲目性产生一定的纠偏作用,但东北地区不但没能让这种理性成分充分发挥,反而大大助推了市场力量的盲目性。本文借助体制粘性这个社会学概念来解释东北问题。体制粘性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当没有足够重大的外力作用时,便会发生结构转化失败、结构自身存续、内部锁定等现象[9]。例如,法国大革命和中国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几年内使得封建制度土崩瓦解。但是,由于体制粘性的存在,出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所谓的革命的“决裂性、连续性和反复性”。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为浓重和束缚最为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难以向市场经济商业文化转型。突出表现为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取向和行为模式处理发展问题,一是采取资源动员方式推动发展驾轻就熟,对通过市场经济方式推动发展缺少办法和热情。习惯于给基层政府下指标、给企业定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二是对经济的控制欲望强烈,管理跨度大,管理强度高,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束缚过强,抑制了市场力量的自由流动。三是官本位思想主导地域文化,商业文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社会精英向往政府机关和国有垄断企业,社会缺乏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这种体制粘性导致政府强烈的铺摊子上项目的冲动,好大喜功和虚报浮夸的作风,大量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问题,资源动员模式也为权力寻租留下巨大空间。近年来,东北不顾城镇化进程的渐进性和地区的差异性,以资源动员和高负债的方式盲目扩大城市空间,建设各类“国际大都市”、“水城”和新区,形成了大量的无效资产。企业被政府力量所裹挟,无视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能,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为增长而增长,为扩张而扩张,形成了巨大的过剩产能。东北的体制粘性强化了结构刚性,结构刚性又反过来作用于体制粘性,二者互相咬合、互相促进,形成了城镇化大扩张、工业化大跃进的发展路径和地域景观[10]。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进入双调整期,东北地区固有的产业结构刚性是引发东北经济快速下滑的本质原因。4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趋势2016-2020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受制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调整进程;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方向和力度。4.1中国和东北城镇化进程研判在地方政府去债务化和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以2014年房地产销售面积12亿平方米计算,主要城市目前的存量商品房去库存时间平均为14个月,如果加上全国仍在施工的72.6亿平方米,去库存时间还要再加上6年。2015年我国25-49岁的主力购房人群将达顶峰,此后人口总量将进入停滞甚至下降阶段,人口城镇化速度将会大大减缓。可以预判房地产繁荣期已经结束,土地城镇化动力不再。房地产开发商在政策鼓励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的刺激下,盲目上马房地产项目,在东北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以及县级城市,甚至中心镇不同程度的出现“鬼城”、“鬼小区”。以2014年的成交量推算,东北地区消化现有库存商品房至少需要8-10年以上的去库存时间。(见表2)4.2中国和东北工业化进程研判以城镇化调整为主要诱因,以去产能为标志,中国的重工业化基本结束,开始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过渡。基本特点是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工业比重相对下降。重工业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在轻工业化末期出现的淘汰落后产能、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历史现象将会重现。产业转型将向互联网下沉、工业3.0、4.0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去产能将在“十三五”期间一直影响东北的经济增长。以钢铁为例,估计未来合理的产能可能在4-5亿吨之间,其它重化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