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词人。字、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与苏轼并称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表现手法:3、总结整合: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诗歌(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背景介绍:《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上阙用了1、;2、。下阕用了:1、;2、;3、。(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上阙: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D级)答案:【学习方法】: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三、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和。(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赏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幽静的B.清凉的C.凄冷的D.明丽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B.烦恼的C.恬淡的D.空虚的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单调死板的B.富有生机的C.赤地千里的D.荒凉空旷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惊诧的B.得意的C.悲伤的D.愤慨的二、名句衔接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豪放(风格)为主,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2、注音:遥岑(cén)玉簪(zān)螺髻(jì)鲈(lú)鱼堪脍(kuài)倩(qìng)何人唤取揾英雄泪(wèn)3、解释: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脍:把鱼肉切细倩:请托。揾:擦拭。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答案:借景抒情。(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5)、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辅助分析: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C级)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基础知识梳理】(A级):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móu)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佛狸祠(bì)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英雄业绩寻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上阙用了孙权三国“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刘裕南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下阕用了:(3)刘义隆南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拓跋焘北朝“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廉颇战国“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阙: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答案:1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2对古代英雄的景仰,用英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辅助分析明确:写孙权和刘裕二人——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