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1)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灸治疗:取穴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宜清热化痰醒脑之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决明子等。可选菊花茶、决明子茶等。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1)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刺治疗:取穴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辛甘寒,忌食辛辣、油腻、温燥、动火之食物。宜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之品,如槐花、决明子、菊花、芹菜、玉米须等。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1)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灸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百会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补法为主要,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甘温,忌生冷、油腻之食物。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之品,如红枣、阿胶、桂圆、枸杞、茯苓、莲子、当归、白木耳、糯米等。可选红枣莲子粥等。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1)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灸治疗:取穴合谷、三阴交、血海、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肥甘食物。宜燥湿祛痰、健脾活血之品,如西洋参、山楂、薏苡仁、三七、丹参等。可选薏米党参粥、三七粉等。5.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1)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灸治疗:取穴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夹溪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油腻、温燥、动火之食物。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品,如麦冬、百合、桑寄生、黑豆、山茱萸等。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1)推荐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制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针灸治疗:取穴百会、悬钟、肾俞、太溪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补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3)饮食疗法:宜食甘温,忌生冷、寒凉之食物。宜滋补肝肾之品,如龟板、龟甲、枸杞、何首乌、桑椹、山药、黑豆等。可选甲鱼汤等。(二)西药治疗根据引起眩晕的不同原因,参照《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扩张血管剂等,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三)护理调摄要点1.情志调理:注意卧床休息,尽可能避免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宣教,使患者学会的自我心理调节。2.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三、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2年)拟定。(一)评价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头晕目眩□0分:无头晕目眩;□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恶心、呕吐□0分:无恶心、呕吐;□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耳鸣耳聋□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倦怠乏力□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汗出异常□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发作频率□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