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纲要印刷本doc-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公开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28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1·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2005年预期值“十五”年均增速(%)全省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8.5左右5375.810.6第一产业4.0第二产业9.0第三产业11.0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85979.9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68.08.5左右333.813.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五年600011.0五年8010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660.09.5176510.1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6.011.091.222.2其中:出口(亿美元)35.010.051.91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33.73.4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45.053.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480.05左右264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790.05左右8470.711.6年末总人口(万人)6600.09‰65167‰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35.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00200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120城镇登记失业率(%)<54.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0.8年均提高0.028个百分点铁路营运里程(公里)2308.51.3·3·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4·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5·——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项目层次,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6·——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第三章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7·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2∶4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4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0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8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8·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200万人和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9·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2005年2010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全省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5375.81000010%以上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859715500预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200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656.4130015%预期性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000018%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765311012%预期性进出口总额(亿美元)91.218315%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300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45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0.543导向性服务业就业比重(%)3035导向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百分点)(0.7)预期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1.42(2004年)-4.4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342240预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85预期性城镇化率(%)35.542导向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预期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347400(12.4)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0约束性年末总人口(万人)651667507‰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10.9(2004年)-0.3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26.0628.66导向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470.7120007%导向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64138007%导向性注:“年均增长”栏带()的为五年累计数·10·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各市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11·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第四章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一节汽车产业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