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近代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P11南京条约,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特权时间:1842年8月29日地点:南京(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清政府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3)五口通商: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4)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特权:(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3)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4)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二】P21-22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清朝对外的赔款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如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听诉”之权(也就是领事裁判权)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即所有美国人在华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俄国,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赔英法各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至此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87年:中葡《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1849武力强占澳门半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款2315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1901年:《辛丑条约》(与英、美、日、俄、法、得、意、奥、比、西、荷):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清政府对外赔款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朝地方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银元《南京条约》:英国攫取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时《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23150万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四】P38-39早期维新思想(魏源与《海国图志》)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与《天演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写《四洲志》一书,后来把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2)魏源: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3)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19世纪70年代后,这些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康有为、梁启超:通过文章和演说表达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普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2)严复:1895年写《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当时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书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3)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六】P47-48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中体西用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在《校邠(bīn)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洋务事业的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军用工业(1865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厂);军事工业创办过程中遇到资金、原料、燃料、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创办一些民用工业(采矿、冶炼、防治、航运、铁路、电讯等),多数为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多地军队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日本派兵侵犯台湾,清政府开始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分为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船政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同时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2)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翻译西学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4)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效率低下,腐败惊人)。【七】P51-5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及各自的主张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甚至是“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封建纲常伦理不可变)。维新派根据西方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认为“君末民本”,严复认为民可共举君也可共废君,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合理性。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以君主立宪制度为理想的政治方案。(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是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维新派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斥洋务派“中体西用”之口号为“以牛为体,以马为用”。【八】P53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拒绝出走日本,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力为变法维新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九】P58清末新政的原因及内容,皇族内阁的来由及影响清末新政的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2)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末新政的内容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行政: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2)军事:裁撤绿营,建立新军;(3)商业: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4)教育: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5)立宪: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皇族内阁(1)来由:清政府为巩固皇权,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请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2)影响: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十二】P71中华革命党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发生分化。孙中山受袁世凯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内容: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十三】P97《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四】P98新文化运动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在陈独秀看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