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社会学摘要:本文是我通过听张老师讲过的关于社会学的第一节课之后内心深处对于社会学的一点感受,通过举例来说明我自己对于社会学的认识,此中如有不对,敬请见谅。关键词:社会学冰桶挑战玉林狗肉节正文: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开学第二天有且仅有一门课,带着新鲜和对社会学了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到教室上课。老师的名字也曾有所耳闻,带着熟悉的陌生感开始了上课。听着听着,已融入了课堂,倒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在和老师谈话,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说到,上厕所不关水龙头的问题,大家会认为是道德缺失或素质低下的表现,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就是:社会公众利益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最不起眼的,人们不会把公众利益看得比自身利益更高,因此只要事不关已也就没有太多人在意。当然,那些愿意关掉水龙头的人也正是表现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自身道德修养确实达到了一定水平。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对每个人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要求的。说起节约水资源又不得不想到最近盛为流行的“冰桶挑战”。最近一项旨在为“渐冻人症”筹款的“冰桶挑战”火爆全球,成功吸引了诸多政治家、企业家、演艺名人,体育明星前来挑战,社会影响广泛。截止目前,活动倡导方已经募集到了4000万美元,而去年募集到的资金仅有210万美元。显而易见,“冰桶挑战”发起者为“渐冻人症”患者募集资金的目的是达到了,然而这项活动极其浪费水资源,并且威胁到挑战者的健康。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就对“冰桶挑战”的用水量进行了初略计算:假设挑战者平均用水15升,那么截止到目前,大概已浪费1900万升水,该数量相当于9500万瓶装水。智利《第三报》援引美国环保局的通告指出,“冰桶挑战”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希望参与者最好是在草坪,或者在可以进行循环用水的地方进行该项活动,以免造成水的浪费。另外,美国圣赛巴斯蒂安医院的医生桑切斯指出,“冰桶挑战”者可能因为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心脏问题的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跳过缓或者失去意识。他指出,在北美夏季37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浇冰水活动,会引发呼吸暂停、心脏速率减慢等问题。七月份,新西兰一名40岁男子因在参加该活动前喝了大量烈酒,导致他在活动结束5个小时后心脏骤停死亡。(引自国际在线专稿:智利《第三报》8月21日报道)单纯的对于“冰桶挑战”这个活动来说,很多人还是觉得挺刺激的。但是不太明白它怎么就突然火了起来,就像筷子兄弟的《小苹果》一样,前一段时间回荡在公路两边各个商场店铺的音响中,现在几乎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我还经常跟别人开玩笑说:“你说《小苹果》怎么就火了吗?我告诉你吧,你听它的歌词,“火火火火火””。当我还没接到被点名进行“冰桶挑战”前,就在网上看见各种大亨把冰水泼在自己身上的视频以及一些新闻报道。当然,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被点过名。但是,我自己曾在读初三的时候大冬天还经常用冷水洗澡,高中很少,大学里也有用凉水洗澡的经历,也算是提前接受了“冰桶挑战”。对于“冰桶挑战”风靡全球的原因不甚明白,于是在网上找寻了许多资料,也算是略知一二了吧。“冰桶挑战”从营销模式来看,可以归结到“三板斧”的套话中——病毒传播、创意设计、明星助推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冰桶挑战”无疑表现为集体行为,这项活动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的本质是慈善。做慈善是好事,但如果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浪费水资源,也就得不偿失了。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蔓延的旱情令人忧心。在很多地方大旱的情况下,那么多人一起“玩水”真的有点不太搭调。与其那样,倒不如直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为“渐冻人”等罕见病患者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与多少人同时聚集在同一个场所泼下多少桶水相比,有多少人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伸出援手更为重要。我相信,社会各界人士带着“冰桶挑战”的热情将公益事业做下去的集体行为远比往自己身上泼冰水来得更让人暖心,让这关乎公众利益的、从“冰桶挑战”活动中节约下来的更多的水去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但是,理想状态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就像划拨财政预算进行太空探索和地球上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的小孩两件事情没有道德上的高低之分一样(关于这个典故,可以自行搜索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Jucunda与NASA的信件往来),慈悲固然高尚,但它并不具有自动探路的功能,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能够将善意以非理性但无害同时成本低廉的手段传递,那么偶尔也不要那么认真,则又何妨?说完公众利益还说到民族文化差异了。老师在上课时还提到爱狗人士批判玉林狗肉节的事。当时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1.就跟回民不吃猪肉汉族人会感到很奇怪是一样的道理。玉林狗肉节是当地的传统节日,吃狗肉是传统习俗。爱狗人士喜欢狗是喜欢狗的憨态可爱,喜欢养宠物狗,他们肯定不会吃狗肉,当然也看不下去玉林当地人吃狗肉。2.狗是动物,狗肉也只是肉啊,如果接受不了玉林人吃狗肉,那就不吃肉了吗?那是不是鸡鸭鱼猪牛羊肉都不能吃了呢?在我看来,只要爱狗人士自身还不能做到将其他动物和狗一视同仁,那就永远无法做到彻底的保护狗。固然不吃狗肉者比吃狗肉者在道德敏感性上要高上一些,但如果不吃狗肉者对于吃其他动物不表示反对,那吃狗肉者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来进行反驳——既然鸡鸭鱼猪牛羊能吃,为什么狗肉不能吃?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但这只是近些年来养狗做宠物的风气兴起,而且食用的狗类多是肉狗,是专门用来吃的。同时人类对于宠物的行径也该反思,我们到底有什么权力将动物驯养,按照我们的意愿摆弄而非让他们自由的生活。都市里众多的流浪猫狗,究其本源也是因为人类对于宠物的“爱心”。因为搜救犬会救人?那不是还有会咬人的疯狗么?总之从以上种种看来,如果不能做到将所有动物和狗一视同仁,不能从禁止食狗推广到禁止食肉,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实现对于狗肉食用的抵制。(引自清华学生论动保30生24徐菁《由玉林狗肉节及其评论所引发的思考》,稍加改动)所以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文化差异是造成爱狗人士批判玉林狗肉节的内在原因,虽然吃动物的画面有些残忍,保护弱势动物也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杜绝吃肉的传统习俗。当然,吃肉注意一个问题稀有动物是不能吃的,得保持生态平衡,每一个物种都有它活在地球上的权力。老师叫大家都说说对社会学的理解,我其实也想了不少,准备起来说来着,但是刚说了几个人的就下课了。李晓强说了大致内容是:大学生活不应该像高中那样每天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上课。上课还要点名,还有平时成绩按上课回答问题多少算。教室里充满了嬉笑声。我当时就觉得很对,还给我同桌说:“老师应该很喜欢小强的观点,我觉得她能够理解他的想法,我觉得这是社会学老师应该并且必须做到的一点。”我眼中的社会学应该是:从与大众第一印象思考方式不同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某一个社会现象的学科。李晓强说的那些话为什么别人会笑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脑海里固有的思想与晓强所说的大学生活也就是西方的教育方法是相悖的。我相信所有的大学生期盼的大学生活都是晓强说的那样的,但是他们不会在老师面前并且是在课堂上说出来,所以大家才会笑。即使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脑海中理想的状态是大相径庭的,也不能阻挡社会学课上有这样的“学术探究”。当然大家也没有嘲笑的意思,也是充满善意的笑。与此相似的,就像徐健有一次在尹老师上课的时候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去上厕所”一样的,大家也会笑,原因也如出一辙。自从学了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就再简单不过了。(本文是在第一次上完社会学课后对社会学的一些浅陋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