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点(一)1、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非常强,臭氧吸收紫外线,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大气对于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面辐射是它的热量主要来源),而平流层的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了。3、积温是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积温,是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积温作为表征地区热量的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温度带范围≥10℃积温作物熟制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600℃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8000℃水稻一年三熟。甘蔗。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点(二)1、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2、复种指数或种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复种指数与作物熟制有一定关系。全国各类地区复种指数大致为:南岭以南约200%左右;南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约180~200%;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为150~180%;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约120~150%;长城以北地区,除部分旗、县外,大部在100%以下。根据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3、球面上大圆(涉及到最短航线的选择、方向的判断等)球面上的大圆就是经过球心的平面截球面所得的圆。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连线的长度,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高中地理中常常涉及到的大圆有经线圈、纬线中的赤道及晨昏圈。年平均降雨量季节分配春季降水:长江流域中下游占全年30%~45%,新疆占30%~35%,全国其他地区小于20%;夏季降水:长江中下游、华南和新疆部分地区占全年50%以下,其他地区都大于50%;秋季降水:西南地区占全年25%,其他地区不足20%;冬季降水:长江中下游、华南大部、新疆地区占全年10%~15%,其他地区都在10%以下。地域分布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东部、福建、江西和浙江大部以及台湾等地区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000~1600毫米;淮河、秦岭一带和辽东半岛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渭河、海河流域以及东北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为500~750毫米;黄河上、中游及东北大兴安岭以西地区为200~400毫米;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200毫米;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不足50毫米,盆地中心不足20毫米。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形势是东南少而西北多,从东南向西北增加。①秦岭淮河以北和青藏、云南高原东坡以西的高原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都在2200小时以上。②青岛、兰州一线,即北纬36°以北地区,除了东北的北部和东部以外,日照时数都在2600小时以上。③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一线以西北的内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普遍在30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最多的地区,其中局部地区甚至可以达到3300~3500小时以上。例如,中国日照最多的台站青海冷湖年日照为3550.5小时,即平均每天日照近10小时之久,其次是内蒙古额济纳旗为3452.2小时,内蒙古海力素为3401.8小时,甘肃呼鲁赤古特为3392.3小时,哈密为3360.3小时等。④淮河、秦岭以南,青藏和云南高原东坡以东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多在2000小时以下,是我国少日照地区。其中四川盆地、贵州大部分地区是少日照的中心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不到1400小时。该中心地区中四川盆地西坡、川东南、黔西北、鄂西南交界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更在1200小时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不足1000小时。中国日照最少的台站就出现在四川盆地西部和滇东北地区。例如,云南盐津为952.1小时,四川荥经为950.9小时,芦山为949.0小时等。而四川宝兴为791.3小时,即平均每天仅有2小时10分钟的日照时间。降雨类型一、地形雨潮湿气流受到山地阻挡,被迫沿迎风坡上升,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降水,称为地形雨.气流越过山顶,沿背风坡向下流动,则形成增温、干燥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干热的焚风.二、对流雨对流雨盛行于热带及温带夏季午后,因高温使得蒸发旺盛,富含水汽的气流剧烈上升,至高空因减压膨胀,而冷却成云致雨,称为对流雨.其特点为:强度大、雨时短、雨区小、常伴有雷电、短暂强风,又称为热雷雨、雷雨或雷阵雨.如台湾夏季午后的西北雨即是.三、锋面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其接触面称为锋面.暖湿空气因密度小,较乾冷空气轻,会沿著锋面爬升,而致水汽凝结降雨,称为锋面雨,如台湾5、6月间的梅雨.锋面雨多发生于温带气旋的天气系统内,故又称气旋雨.四、台风雨在热带洋面出现的热带气旋,其降雨主要是由海上潮湿空气的强烈辐合上升作用而形成,称为台风雨.热带气旋的范围较温带气旋小,但云层浓密,且环绕在低气压中心的气流强盛,带来狂风暴雨,经常造成灾害.热带气旋在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在美洲地区则称为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