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作为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摩根索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其中,均势是其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摩根索均势理论综述(一)摩根索均势理论的基础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理论以六项原则为核心。其中第一条就是,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政治法则的根源在于人性。摩根索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而且这一本性无法通过教育等方式消除;另一方面,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政治需要使人不断追求权力。[1]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和对权力追求的欲望是导致人类冲突的根源。国家的决策集团由人组成,同人的本质一样,国家是理性且自私的,为了本国的利益而追求权力。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各国都追求自身利益,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国际斗争与冲突由此产生。“若干国家追逐权力,各自试图维护现状或推翻现状,势必导致所谓权力均衡的态势和旨在维护这种态势的政策。”[2]可见。均势理论以人性本恶作为哲学基础与前提,是权力政治必然的衍生物。(二)摩根索均势理论的内容对于均势,摩根索从四种含义上使用此概念:一是旨在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二是实际存在着的态势;三是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四是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3]均势存在于国内政治和国际社会中,多指国际社会中若干国家相互影响,权力分配近乎均等的一种状态,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分配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利益时为谋求国际均势所奉行的战略和政策。摩根索认为,国际社会的均势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直接对抗模式。对抗发生在直接对立的两国之间,一国企图以政策压制另一国,后者反抗并回应此政策。一国权力的增加引起对方权力的增加,在这一反复动态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对抗的、脆弱的平衡状态。另一种是竞争模式。竞争模式发生在争夺中介物的两国之间,两国都企图控制第三国,由此存在权力之争,形成间接的对抗状态。无论是在对抗模式还是竞争模式下,权力均衡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均衡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减轻天平较重一侧的分量,一是增加天平较轻一侧的分量。”[4]均势的实现方式具体有以下五种:一是分而治之,即分化对手或使其保持分裂状态,从而削弱其实力。二是补偿政策,即以领土补偿的方式维持权力均衡,这种方式在18、19世纪比较常见。三是军备,加强军备是一个国家用自己的权力来维持或者重建均势时常用的手段,国家间可以通过按比例裁军来建立和平。四是联盟,这是权力均衡最重要的表现,在国际政治上得到广泛运用。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一国通过与别国建立联盟,利用其他国家的权力增加自己的权力,或者阻止对手以此方式增加其权力。五是权力均衡的“掌控者”,在均衡体系的天平上,平衡的“掌控者”或“平衡者”不与其中一方保持永久一致,而是不断改变政策,始终将自己加在较轻的一端,以维持平衡。二、摩根索均势理论评估均势政策对于维持国际社会的稳定、防止世界霸权的出现都有着积极意义。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一国权力的明显增加,会威胁别国对利益与权力的追求,从而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例如寻求与别国的结盟以防止或对抗霸权。摩根索均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李琳【摘要】【关键词】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16年第11期27由于国际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摩根索均势理论主要存在不稳定性和难以操作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均势理论建立在各国权力大体均等的基础之上。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国家权力难以评估和预测。摩根索认为,国家权力由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的素质以及政府的素质等要素构成。其中,外交的素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外交和民族性格、国民士气等因素都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难以准确预测。第二,现实中的国际格局并不完全符合均势理论的假定条件。当今世界虽然呈现多极化趋势,总体和平稳定,但各国发展仍很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并不均衡。当今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的公正合理性不足,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其次,在均势的两种模式中,实现国家间的均势需要权力平衡成功地运转,而发生直接对抗或者间接对抗的两国之间,事实上是存在矛盾的,二者试图增加本国权力的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奏效,一方权力的增加能否引起对方权力相同程度或者更大程度但不悬殊的增加,在实践中是难以把握和预测的。最后,在均势的实现方法上,分而治之的方式往往导致国家分裂,甚至带来战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均势理论保护国家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相矛盾。而利用裁军和领土补偿的方式实现权力均衡,需要分析政策实施将给各国权力带来的影响。“如何才能将1932年法国陆军的实力与当时德国工业潜力所相当的军事实力进行比较?正是这些困难使得指望通过裁军以创造一种稳定的权力均衡的大部分尝试归于失败。”[5]在另一种常见方式——联盟中,联盟成员利益一致,各自付出与收益相当,这种状态是实现均势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联盟内部利益的分配(即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对称的。联盟成员自身的利益需求、对方的利益需求以及自己可为对方提供的利益,都与本国实力密切相关。可以说,联盟成员实力相差越大,联盟的非对称性就体现得越明显。同时,联盟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利益的一致性是联盟的纽带,当这种一致性受到挑战时,联盟成员对个别政治考虑与联盟集体安全的判断与取舍,则是难以确定的。在历史上,复杂的利益交织使得成员对联盟的背弃时有发生。例如19世纪,德、俄、奥三国国家利益的变化引起第一次三皇同盟的瓦解;1915年,意大利背叛同盟国转向协约国,三国同盟随之瓦解。三、均势理论的应用及启示(一)均势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事实上,在摩根索均势理论之前,实践中已经存在均势政策。17世纪至20世纪,英国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先后对抗法国、俄国、德国以及苏联等国家的崛起,运用均势外交掌控欧洲局势长达三百多年。同样的,19世纪初期,梅特涅奉行均势外交,通过联盟、分化等方式建立起梅特涅体系,对奥地利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欧洲的均势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中后期,俾斯麦大陆均势体系建立,通过在欧洲建立复杂的联盟关系,维持各种利益均衡,德国的优势地位得以保全。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以均势理论为指导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他认为,国家利益的实现以稳定的均势体系为前提,因而积极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势,缓解了美国当时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辛格的外交理念中,均势并非目的,而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国家利益才是国家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冷战结束后,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呈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霸权衰微、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受到挑战。201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采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以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巧妙利用各种矛盾,调整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二)摩根索均势理论的启示意义第一,国家实力是基础。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政治是贯穿始终的中心线。权力决定国家利益的多少,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国家实力,推行均势外交的重要基础正是国家实力。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一国难以在国际上开展制衡策略。国家在谋求经济增长、加强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宗教、国民士气的重要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第二,准确界定国家利益。对一国来说,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比如主权、安全等。然而,均势与和平是国家间的相互交易,是各国利益相互妥协与让步的结果。除了捍卫核心利益,国家也应学会“在一切并非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妥协”[6]。如何界定一国的国家利益?如何区分核心利益与一般利益?什么样的利益可以妥协并且能在多大程度上妥协?这些需要一国做出准确的界定。第三,准确估计别国实力与目标。对别国实力与目标的错误估计,可能会引发战争。“一国若奉行一项明智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就不能不随时比较自己的目标与别国的目标之间的相容性。”[7]因此,除了准确界定本国实力与利益,国家还应从别国的立场出发,准确评估别国的实力与利益需求,判断彼此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这种一致性是否值得自己去追求,28并在作出这些判断的基础上推行均势外交。第四,重视外交官的作用。摩根索认为,自一战结束起,传统外交谈判的重要性被忽视,外交官的能力与影响力也大不如前。不同于战争,外交政策的目标“并不是通过摧毁自己道路上的障碍以求前进,而是或者在这些障碍面前后撤,或者施计以克服这些障碍,或者用计迂回地绕过它们,或者借助于说服、谈判和压力逐渐软化和瓦解它们。”[8]外交是维护和平、构建均势的最佳方式,外交的成功可以避免战争,但它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过程,需要敏锐的外交官。因此,外交官的眼界与能力应得到重视与培养。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责任编辑/文笔(上接第6页)会的“差序格局”作为改造现代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点和参照蓝本,而代替对当下乡村社会的实践调查研究。这就束缚了许多学者的理论思维,导致研究的裹足不前和影响新理论发现。费孝通本人也提出过“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努力方向。总之,在新时代境遇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地学术心态,更加注重学术反思,践行费老晚年提倡的“文化自觉”,增强本土研究的文化主位意识,既注重吸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以变迁的现实为参照系来衡量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来开拓创新对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本土化研究。费老创造性地提出“差序格局”,已经迈出了本土化探索的第一步,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还需吾辈上下求索。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责任编辑/姜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