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编:陈皓编辑:武浩凌程国洪赵航承制单位:宣昂企划公司出版日期:2005年12月20日地址:深圳市深南东路5047号发展银行大厦27层电话:(0755)8208113982080663-101邮编:518001电子信箱:chenh@mail.phfund.com.cn公司网址:目录评论外资控股银行“冰山欲露”巴曙松专题变革是惟一选择林宇坤变革是惟一选择“四架马车”促粗放增长大国经济政策的觉醒好戏在后头差异化经营定未来巴曙松观察外资“超国民待遇”应终结邹蓝观点保守主义者的困惑汪丁丁人物怀念伟人胡耀邦于光远做思想和实践上的强者于光远名家芦花白头最相思从维熙贾宝玉的真性情刘心武专栏革命的浪漫期单世联“镀金时代”的政治游戏张宇燕乘着“股改”的翅膀老莫随笔观人文以化天下南翔感性的寂静王绍培杂说“寻租”的骨牌效应日尧民俗伊宁情思刘锡诚收藏旧拓苍碑入梦来沈泓评论外资控股银行冰山欲露巴曙松外资进入全面加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形式大致有四种:(1)成立外资独资银行;(2)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3)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4)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形式曾经是第2种,即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在中国设立分行和代表处。但是,自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投资1900万美元入股光大银行以来,外资通过参股方式进入中国的案例正逐年增多,特别是自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已成为国外大型银行金融集团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入股光大开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其间有16家中资银行接受了19家外资金融机购不同程度的入股。随着政府逐步放开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这一脚步如今越走越快,2005年初到现在,共有1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10家中资银行,来势汹涌。外资银行的业务分布逐步由以外汇业务为主转向以人民币业务为主;服务对象逐渐由以三资企业为主转向以内资企业为主。截至2005年3月,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人民币资产总额1128.51亿元,同比增长48%;人民币存款余额655亿元,同比增长41%;人民币贷款余额762亿元,同比增长68%。在金融市场刚开放时,外资银行的有限进入一度使得中国的金融业十分担心,“狼来了”的呼声很高。但是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的业绩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金融界一度认为当时过于严重估计了市场的竞争形势。但是,竞争的压力正在逐步显现。外资熟悉中国的市场、以及开始利用开放的市场机会需要时间。就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来说,虽然是2003年底才放开的,到2005年初,中资银行才真正感受到外资银行带来的压力。例如,原来一直不能离开中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在2005年初在上海独立开展了银团贷款。与刚刚加入WTO时的2001年相比,甚至与两年前相比,2005年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增量都要大得多。分歧与合作对于国际金融界来说,中国的银行市场是一个包容了13亿人口的、年增长率高达20%的巨大金融服务市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发展机会的金融市场。中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在特定的领域,例如零售银行领域,其开放程度甚至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这就为外资开辟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资银行可以溢价的地方就包括“网络、品牌和客户”。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网络、客户和市场覆盖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与中资银行合作时,外资银行往往最为感兴趣的业务领域是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私人理财、保险、外汇业务等方面。当然,在引进外资方面也有不少的分歧,中国国内对于外资入股银行业也有一些批评。例如,有的批评向外资转让的价格偏低,实际上反映了银行定价中的定价标准、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例如,不少中国的银行一般只按照贷款余额的1%提取一般准备金,对不良资产的拨备远低于国际标准。有的批评外资的进入会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实际上外资的进入在获得了中国金融市场快速成长的机会的同时,本身也承担了经营失败的风险。有的批评说外资入股往往是在不良资产大规模剥离之后,外资入股之后银行如果上市很快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但是同样值得强调的是,一些国际先进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本身也就是对中资银行上市的信用强化。还有的担心外资股东不是战略投资者,而是财务投资者,在解冻期过后往往就会获利套现。首先应当强调的是无论是财务投资者还是战略投资者都有其积极作用,其次如果要限制其套现,完全可以在具体的合同中作出具体的限制。站在外资的角度看,法律法制环境、会计制度、风险管理水平、不良资产包袱、以及政府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责任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其入股的积极性和估值水平。海外投资者十分关注历史和体制因素给中资银行造成的问题,中资银行高管的行政任命方式也不为外方所接受。国内银行近年案件频发也是备受攻击的薄弱环节。政策趋势——符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策略和意图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会得到扶持。在银行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重组是需要外资支持之处,而从保险行业发展趋势看,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方面是中国保险市场有待壮大的领域,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急需保险支持的地区,在这些领域有经验和战略考虑的保险公司,自然会得到监管机构的支持。对于目前中资银行没有从事或者是没有能力从事但市场又迫切需要的银行产品和服务领域,如各类避险金融衍生产品,包括期权、期货和各类外汇远期产品,保理和金融产品定价服务等领域,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非常希望一些有资质的外资银行企业进来填补空白;在一些中国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重点扶持的地区,外资银行也会有很多商业机会。在这方面,东亚银行首先在西安设立分行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吸引合格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将成为中国加快金融改革的市场工具之一。如银行业的重组改革中,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积极鼓励合格的外国银行的参与,同时,外国银行参股也将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学习外国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创新经验、客户服务理念以及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等,从而提高国内银行的素质。——CEPA加快港澳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在CEPA框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过程中,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提出了更为积极的政策条件,使得港澳金融机构有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进入内地市场拓展业务机会。——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会日益一体化,外资金融机构在不断获得更大业务空间的同时,其一度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将被逐步取消。在过去20年里,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政策取向是提供优惠政策与严格市场准入、限制业务范围相结合,总体而言,限制成分更多一些,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方面,但缺乏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及时有效的风险监管。随着开放的深入,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故中国监管当局将逐步加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力度,确保安全运行,有效控制风险。——长远来看,外资独资金融机构及其控股下的金融机构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但在目前,由于中国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本身的利益诉求,合资银行中的中资控股仍是占主导地位。从发展趋势看,必然会逐步出现外资控股的银行。显然,大型的跨国银行不太可能付出巨额投资仅仅满足于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持有被参股银行的少数股份,而是会尽力争取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控股,外资银行也会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其在华整体战略目标服务,并设定一系列增持股权、防范股权稀释的制度安排。——不少外资银行为了急切进入中国市场,自身缺乏深刻的中国市场政策趋势研究与中国业务战略的研究,市场布局显得凌乱。这些外资银行需要优化整合现有的资源,对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要设定清晰的战略定位。从已有的外资入股情况看,部分国外投资者过早的投资行动现在成了束缚。他们早先已参股其他小银行,并与之签订排他性条款,待新的商业银行开始引资时,可能就会受到限制。另外,一些国际的商业银行本身在中国已有多家分行,如果继续大规模参股新的银行,不符合监管机构“竞争回避”的引资原则。事实上,从目前的引资结果不难看出,凡是在中国有大量分支机构或参股小银行的国际大银行往往都未能参股大银行,参股中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参股建行的美洲银行都是在中国网点极少、业务发展不多的银行。专题变革是唯一的选择——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综述鹏华基金宏观研究员林宇坤2005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高增长低通胀”,GDP增速预计达到9.3%左右,CPI不超过2%,国力大增,财政收入预计突破3万亿元,外汇储备逼近80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逼近1.5万亿美元,人民币在7月份终于启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升值2%,之后兑美元继续平稳升值0.3%左右。中国这几年在经济和贸易上都是世界名副其实的主要增量贡献者,“中国因素”是这几年世界大宗商品牛市乃至航运景气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币正在成为一种强势货币,外资争相入股国内金融机构,外国投资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深化,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渐成潮流。站在世界的视角上,外国对中国的信心从来没有如此强壮。的确,我们正在腾飞,正处于加速腾飞阶段,请在这个大背景下理解中国宏观经济及其投资策略吧。专题变革是唯一的选择2005年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总体上仍然属于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成就,经济快速增长中伴随着尖锐的失衡与结构性矛盾。这些失衡包括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外部失衡是指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外贸,外贸依存度接近80%,外部失衡导致的不良后果有:今年失衡的进出口贸易所累积的高额贸易顺差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外汇储备因而逼近8000亿美元大关,明年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也不在话下,外汇的持续流入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利率政策失去弹性,高额的外汇占款使市场流动性过于宽松,货币市场收益率超低;使房地产价格在局部地区疯涨,国家被迫用行政手段调控,但内需的拉动也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更与商业银行兴衰密不可分,房地产成为政府的“烫手山芋”,左右为难;人民币汇率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问题,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与报复大增,而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由加工贸易创造,我们只是打工经济而已,我们真的具有强大的内生性的制造业优势吗?内部失衡是指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资本形成率从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4年的43.9%,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2%,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04年的54%,与之相应,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历史最低水平53.6%,2005年这一局面只有轻微改善。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因为消费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投资不能通过消费形成产出,这样高投资直接带来大量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下降。长此下去,必然是银行呆坏账增多,金融风险增大。而且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大,投资率高会引起经济大起大落。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投资率高必然意味着“高投入、高能耗”,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来说是难以持续的,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煤电油运”的瓶颈约束,被迫进行宏观调控。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节节高升,最高达到了每桶70美元,8月份珠三角爆发了“油荒”,中国经济在高油价冲击下的脆弱可见一斑;而国际铜价更加令人大跌眼镜,国储局与国际投机资金的对决可能代表了一个崛起的需求大国不堪“中国溢价”的勒索。资源瓶颈将长久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粗放式增长模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除了变革,中国没有选择。在经济学上,可以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失衡归结于国内储蓄率过高,储蓄大于投资,必然导致外部不平衡,形成贸易顺差,而国内资金供给过剩,低廉的要素成本与机会成本导致投资热难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