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山西大同大学心理学考试范围(配章志光主编第三版)一、名解:1.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2.学习:指那些由个体经验和训练所引起的行为变化。3.生理机能的发展:主要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4.智力发展: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发展。5.情趣的发展: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6.社会性的发展:主要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7.学习策略的发展: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8.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这方面的准备与新学习具有最直接的关系,因而为实际工作者多重视。9.言语信息:指以言语陈述的形式存储与学习者记忆中的有关事物和组织化了的知识,这种学习结果是学习者能够再现以往所贮存的信息。10.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与新情景,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11.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12.态度:是情感的或情绪的反应,形成学习者的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13.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的活动,是平静、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14.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习的分类使教学者了解到学习会取得哪些结果。15.同化:是根据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组织,使之与个体现有认知结构相适应并被其吸收。16.顺应:指新知识不能被现有认知结构所吸收,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造。17.组织:指将一组信息分成子集并表述子集间关系的过程。18.联想归类:指根据项目与项目间的联想而产生的归类。19.主观归类: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定方式所进行的归类。20.范畴归类: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将属于同一范畴的内容归在一起。21.观察学习:指学习者观察到他人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行为,就能够学会这种行为。22.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23.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里动力。24.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25.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26.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7.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南中的反映。28.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驱力。29.目标:是行为追求的终点,特定目标又构成诱因。30.诱因:是能够满足需要的外界条件或刺激物。3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2.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3.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4.好奇心:就是人们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和探求。35.注意的范围:也叫主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3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37.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38.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39.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40.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41.幻觉:是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严重的知觉障碍和常见的精神症状。42.错觉:是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不正确知觉,它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而加以纠正。43.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44.自我:是由现实我、理想我、镜中我三者构成的。45.现实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我的认识。46.理想的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即想象中的我的认识。47.镜中我:是指从别人眼中反照出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48.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49.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物强度。50.绝对感受性:就是指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物强度的能力。51.差别阈限:刚刚产生这种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52.差别感受性: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53.刺激的空间模式:是指刺激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的不同部位。54.刺激的时间模式:是指刺激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的同一部位。55.对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度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对后来的弱光刺激的感受性的不断提高。56.对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的迅速降低。57.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收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现象。58.知觉的参照系:在知觉事物时我们总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知觉的参照系。59.定势:也叫心向,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感知或思维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60.第一印象: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6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62.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知识、保持和重现。63.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64.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65.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66.运动记忆:已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67.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词语或句子等。68.复述:是指出声或不出声的复述。69.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至数日、数周、数年、甚至终生都能保持的记忆。70.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任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71.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72.无意识记(或不随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的意志努力,也不使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的识记。73.有意识记(随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必要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74.机械识记: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点,采取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75.意义识记:是在理解材料内在本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76.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77.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78.记忆的回升(或记忆恢复):在学习过两天之后所测量得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种现象称之为记忆的回升(或记忆恢复)。79.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80.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回忆的干扰作用。81.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82.重现: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83.追忆:有意重现在某些情况下对材料的回忆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付出较大的意志努力。84.记忆术:是指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因而设想一些方法或利用某些技术将信息加以组织,其基本的原则是使新的信息与已编码的熟悉信息相联系。85.元记忆: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8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87.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88.语言:是由基本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89.言语:个体掌握与使用语言的活动。90.符号:是超越某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又代表该事物的刺激。9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92.算法: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途径都算出来,逐一地加以尝试。93.启发法:是探索解决问题的程序或原则,它是以这些程序或原则在先前解决问题中的有效性为基础,是凭经验的。94.目的手段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的操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别。95.类比:就是根据当前问题与先前解决过的问题的某些相同或类似的特征,而推断可以用先前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96.功能固着: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对情境中的物体往往固定不变地按其最常见的功能加以表征,而不能表征出该物体的新功能。97.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98.提示:是别人以某种可解决当前问题的原理、原则、方法给予问题解决者以启发与暗示。99.想象:人对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00.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产生想象。101.随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102.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103.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04.幻想:是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105.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106.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够严格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的分析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107.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的能遵循逻辑的规律。108.思维的灵活性: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的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109.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事实、定义、法则与规则的知识。110.程序性知识:指进行操作去完成活动的知识。111.理解: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112.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13.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获得的新知识用来解决练习性的课题或实际课题而言。114.审题:对所要解决的课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反映。115.课题类化:又称课题归类,是指学生把当前的课题归入同类事物的知识体系中,以便理解当前课题,其目的是想从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找到解决当前课题的途径。116.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117.动作技能:是指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118.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119.主动练习:就是在练习时,不仅运用感官和动作,而且展开思考,依靠理论指导。120.被动练习:指练习时仅仅依靠示范者的举动,亦步亦趋的重复动作。121.分布练习:是指将练习时间分为若干段,一步步地进行。122.发聩: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技能的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123.技能干扰:是旧技能对学习的新技能发生妨碍作用。124.定向:是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构成关于认知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对活动本身及其结果进行定向。125.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模象、图片、言语、模型、示意图等进行活动。126.有声言语:是指学生运用出声言语对动作的程序作精确的陈述,使智力活动摆脱食物,向不断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水平过渡。127.自动化:即指智力活动转化为内部,不需要多少意识参加就能在头脑内自动地进行。128.高级规则:即指简单规则结合成复杂规则。129.疲劳:是指人们连续工作以后,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130.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使工作效率逐渐降低的现象。131.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由于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估价的过程。132.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