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课程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鄂尔多斯市水文特性摘要通过对水文测站及雨量站多年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洪水等水文特性及年内年际变化和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高含沙地区泥沙的来源及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关键词鄂尔多斯市水文特性泥沙水利工程影响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与晋、陕交界,西南与乌海市接壤,西北部与巴彦淖尔市隔河相望,北、东部与包头、呼市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2′40″~111°27′20″,北纬37°35′24″~40°51′40″总土地面积,86752km2,占全区总面积7.32%。1.2地形地貌鄂尔多斯市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东三面为黄河所环绕,南部接晋、陕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西部高,四周低,由南北向中部隆起部位在东胜—漫赖—杭锦旗四十里梁一带形成外流水系的自然分水岭。主要地貌有黄河冲积平原、丘陵沟壑、沙漠、波状高平原等4种类型,海拔高程1000~1500m。西北有库布其沙漠,西南有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湖泊众多.1.3气候鄂尔多斯市区域气候差异很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暑剧变的特点,从南到北分为干旱温湿、干旱温凉、干热、极干热等4种类型。1.4河流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流域中上游,全境共有黄河、无定河、窟野河3大水系。境内85%以上的河、沟、川均属黄河水系,其中黄河一级支流(集水面积在250km2以上)有14条;区内集水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沟、川有96条。除无定河、窑野河、都思兔河和西柳沟常年有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2水文特征2.1降水降水以水文年鉴和水文局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并搜集了部分气象站的资料,经统计分析,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6.0mm,年降水总量为247.9×108m3。2.1.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由于受地形影响,局部地区偏多。准格尔旗大沟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一般在400mm以上,如在龙口镇最大降雨量达562mm;西北的库布其沙漠区和西南的毛乌素沙漠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60mm以下。2.1.2降水量的年内分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1%~82.3%,冬季(12月~翌年3月份)4个月的降水量仅占1.5%~2.3%。而汛期降水又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7%~53.4%;最大月降水量在每年8占全年降2水量的28.4%~31.8%。2.1.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降水量年际变化比较悬殊。最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75.3mm(1959年),比多年平均值多50.4%;最小年平均降水量为227.9mm(1954年),比多年平均值少27.9%。最大、最小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幅为247.4mm,极值比为2.09。2.2蒸发年水面蒸发量在1240~1860mm之间。其分布是:西南的毛乌素沙漠区和西北的库布其沙漠区,气温较高,相对湿度小,蒸发量较大。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最大地区在鄂托克后旗的塔布尔,蒸发量为1860.0mm。东胜到新街一带,由于地形居高及植被覆盖度较好,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蒸发量较小。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最小的站是伊旗札萨克河的新街站,蒸发量为1239.8m。2.3径流全市6条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72×108m3,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见下表。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5.7mm。2.3.1径流的地区分布鄂尔多斯市的径流主要是由降水产生的。降水量充沛的年份,径流量较大,干旱年份,径流量相应减少。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分布规律相匹配,总趋势是: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的西北部黄河闭流区,年径流深在0~2mm之间,向东南逐渐递增。全市的高值区在新街的札萨克河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7.5mm;毛不浪孔兑的图格日格站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9mm,实测多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7.35倍。全市径流系数在0~0.20之间。2.3.2径流的年内分配径流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除无定河、窟野河、都思兔河及西柳沟地下水比较充沛,源源不断补给河道,使枯季径流相对较大外,其余绝大部分河流属于降雨径流型,冬季径流很小,大部分河流出现断流。径流主要产生在每年汛期6~9月,一般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85%。汛期径流又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2%~68%。最丰月份在8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8%~44%。最枯季为12月~翌年2月,3个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0%~3.1%,最枯月份多在每年1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0%~0.5%。2.3.3径流的年际变化因全市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所以导致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一般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12~64倍之多,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值比,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如东南部纳林川沙圪堵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317×108m3,而年最大径流量为1.025×108m3(1959年),年最小径流量为0.016×108m3(1954年),极值比为64.1。西北部西柳沟的龙头拐站,多年平均径3流量为0.148×108m3,年最大径流量为0.642×108m3(1959年),年最小径流量为0.023×108m3(1954年),极值比为27.9。2.3.4径流的丰枯变化东南部采用代表站纳林川沙圪堵站(1959~2001年),西北部采用代表站西柳沟龙头拐站(1961~2001年)实测年径流系列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丰水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属枯水期,70年代末期又处于偏丰趋势,80年代中期为枯水期,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为丰水期,90年代后期又处于偏枯趋势。2.4泥沙影响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是流域的坡度、地质、土壤结构、植被情况和水流的挟沙能力等自然地理特性。根据境内3大水系上有代表性的水文站泥沙资料分析,主要河流的含沙量沿河长的增加而增大。含沙量最小的河流为无定河和闭流区内的支沟,由于上游地形平坦,坡度缓,土壤侵蚀轻微,加之河道比降小,流速小,所以河流含沙量较小,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5.5~78.2kg/m3,输沙模数在100~200t/km2。而在窑野河水系及黄河水系的沙地、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含沙量最大,纳林川沙圪堵的最大含沙量为1540kg/m3,西柳沟龙头拐站的最大含沙量的1550kg/m3,其输沙模数最大值在10000~20000t/km2,纳林川沙圪堵站实测年平均输沙模数最大值为20800t/km2。含沙量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含沙量占全年含沙量的65%~92%,全年含沙量最大的月份为8月,12~翌年2月为稳定封冻期,除大部河流为连底冻或干枯外,为数不多的河流径流全部为地下潜流补给,含沙量接近零。含沙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一般年平均最大含沙量为最小含沙量的6~68倍,最大可达100多倍。通过分析东南地区纳林川和十里长川,西北部的罕台川和西柳沟含沙量较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须应继续加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来源,保证下游天桥电厂和包钢取水口再次免泥沙的严重淤积。参考文献[1]《内蒙古水利》;2002年03期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