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中间细胞数目(Mid)(参考值:0.1~0.9),(单位: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2.0~7.0),(单位:10^9/L)淋巴细胞百分百(LY%)(参考值:20~40),(单位:%)中间细胞百分比(Mid%)(参考值:3.0~9.0),(单位:%)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50~70),(单位:%)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10~160),(单位:g/L)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37~50),(单位:%)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5),(单位: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0~31.0),(单位: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360),(单位:g/L)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参考值:11.5~14.5),(单位:%)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参考值:35.0~56.0),(单位:fL)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0~11.0),(单位: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15~17),(单位:%)血小板压积(PCT)(参考值:0.108~0.282),(单位:%)白细胞(WBC)计数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减少:(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2)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淋巴细胞(Lym)增多:常见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氏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瘘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红细胞(RBC)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项目MCV(fl)MCH(pg)MCHC(g/L)病因举例参考值82--9527--31320--360大细胞性贫血>95>31320--360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320--350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造血组织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2<27320--350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导致的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2<27<320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因素造成的失血。血小板(PLT)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病理性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4]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正常MPV正常正常人,骨髓增殖状态,原发性高血压,代偿性血小板减少症PLT降低MPV正常狼疮,骨髓一直恢复期,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LT降低MPV升高子痫前兆,急性心肌炎,心源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糖尿病PLT升高MPV正常骨髓增生性疾病,反应性血小板增生与大面积的炎症,感染,及营养性疾病PLT降低MPV降低AIDS,发育不良性贫血,脾亢,骨髓纤维化或肿瘤细胞浸润危及造血时,单纯巨核细胞发育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后,败血症,巨幼贫血、PLT升高MPV升高慢粒,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缺铁的病人PLT正常MPV升高慢性骨髓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地中海贫血PLT升高MPV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贫血和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