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过程中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摘要: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到位的工程测量是维护工程质量安全,保证施工按照进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并且其作用不可或缺。但工程测量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器材、环境、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对测量精度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将着重探讨工程测量过程中进度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为业内相关领域的应用改善工作提供参考性论点,不足之处,有待指正。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逐渐提高,虽然工程测量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工程精度控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测量过程中的精度控制整体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影响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也对企业造成比较消极的影响,而工程测量过程中的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这就给工程测量的实际提升造成了制约,论文将从影响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和对应的控制措施着手进行论证,为业内研究人士提供参考。1工程测量分析1.1工程测量的意义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包含工程开发阶段的设计勘察、施工中的精度控制、竣工的质量把关等过程,对各个阶段的材料、形状、高度等因素进行监测把关,以保证工程项目按照操作规范顺利进行,并为工程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其意义十分深远。1.2工程测量的范畴工程测量的范畴十分广泛,如海洋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矿山隧道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等多种形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项目,其测量在规划、施工、竣工、维护等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工程测量的范围广、样式多、种类全,是现代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1.3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方向一般而言,工程测量有三大方向:其一是简化测量步骤,利于施工;其二是减小误差,控制精度等级;其三是优化工程结构,为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大小良好的基础。2工程测量过程中进度影响因素2.1测量人员专业素质因素在我国,工程测量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许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聘请的测量人员都是兼职人员,或由施工的技术员来负责测量,有的请刚毕业的大学生负责施工质量的控制,这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其一,这些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测量课程培训,缺乏测量的专业素养,很可能导致测量的不规范,影响品质;其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难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完全应用到实际测量当中来,对测量的要求、操作的仪器和控制精度的程度都一知半解,不能充分的领悟测量的要领,很容易让测量工作失去其控制精度的意义。2.2测量人员流动性大往往测量工作比较艰苦,而且对工程的质量负有责任,工作具有一定风险,许多测量工作由一线工人或技术员来担当,但这部分人由于不是专业的测量人员,对工作没有长期规划,做一段时间之后很有可能转行或离职,导致测量工作缺乏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执行。2.3仪器管理维护不到位许多测量仪器比较精密,但测量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不太注重对仪器的保护,并且很少会详细阅读测量规范说明书,导致测量标准不严格,得出的数据误差较大。此外,测量仪器使用之后,随意放置,没有妥善的管理维护,有的直到测量中出现重大的偏差时才交由管理人员进行保养,但这些都不能及时的保护测量仪器,导致精度降低,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4测量的质量监管不到位许多施工单位对测量工作的贯彻执行不到位,涉及到测量质量的监控就可想而知了,往往是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但政府与社会力量并不处于施工建设的第一线,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施工单位没有质量监控部门,一些规范的大型企业即使建立了质量监控部门,但实际操作当中疏忽大意,随意性强,难以起到有效的监控和工程验收的作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2.5相关人员的沟通不足工程项目涉及到多个岗位,如工程涉及、管理、施工、质量监控、测量等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人员对其他知识结构的认识不足或是交流的意愿不强,如施工放样、模板安装、断面检测等需要技术建筑工程师和测量建筑工程师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但测量中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沟通不足某种程度极大的削弱了工程测量的实际效果。3工程测量过程中精度的控制措施3.1编制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坚持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向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精度测量的效率,使之满足条件,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控制措施:①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对工程现场的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进行预先测定,详细的测量工作能为方案的制定、施工操作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保证施工项目在正确的方向下进行;其次,测量的初期准备工作要落实到位,如测量工具、测量标准手册等必备的物品要保证到位,不能随意替代,以免影响测量的精度和技术要求;此外,测量的内容要依据施工方提供的图纸,综合考量其可观因素,坚持逐步递进的原则,布网的原则是先点后线,以线来控制面的测量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并且要考虑到影响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尽力将其影响降到最小,选取一个最优的方案。②在进行工程测量时,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方案和图纸,了解工程施工的进度要求和精度控制的执行力度,在精度控制与施工进度方面取得一个平衡,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稳定进行。之后制定测量的详细方案,将各测量单位细化,具体到某一确定的参数当中去,尤其是对关键数据的精度把控要坚持客观严格的原则,对测量数据进行审核,以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参考文献][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