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通史.第08卷.清代卷》项怀诚主编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每周笔记:《中国财政通史.第08卷.清代卷》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第08卷.清代卷》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注:本书把清代一劈两半,前期,后期。前期已为成例,因后期稍加变化,故笔记侧重于前期。注:本书引用事例证明观点,有牵强附会之处,甚至引用了一些野史,还有多处错字。(发现的错字已批注,原来成稿是用五笔打字啊!)注:将来做清代总结的时候,做一个清代世系表,例【圣祖玄烨,康熙,公元1662-1643】,加上大事年表就完满了。注:有相关部分需要其他书籍完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早已看完,但笔记量非常大,不易整理,仅有一部分,要想想别的办法。】注:看了财政部分,又发现另外一个雍正。注:一本书,能引来十本书,看完之后,保证你昏倒。吾生也有涯,想必我知也有涯,shit!1.康熙亲政停止圈地: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朝颁布圈地令:“凡近京各州县人民无主垦荒田,及明国皇帝,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天地甚多,尔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存者,量口给予,其余土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理由是:“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故不得不如此区画”,于是八旗贵族开始“跑马占圈”,名义上是占无主荒田,实际上是将京畿良田沃野尽行圈占。其中近京的府县受影响很大。【注:八旗兵民合一,以田代禄,进入关内后,远离了原来的田土,所以圈地有一定的实际需求,并不是完全无理贪厌,大概因为愈演愈烈才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妻孥卖尽,子女弃完,谁肯待毙,相率匍匐他乡。”本书云:清王朝名义上规定,在圈占后,要在其他边远州县拨一块大小肥瘠相似的田地,但实际上更好土地早已有主人,剩下的比绕都是些不毛,非涝即旱,无法耕种,结果是田亩荒芜,人丁逃绝,停止圈地算不上德政,只能算做事对恶政的废除。【读书有疑:置换土地的办法和效果仍未见描述,应该也没有考证。不过本书后面说天下人口失散,到处都是无主之地,举四川例,本处又说更好的土地有主,剩下的无法耕种,岂不矛盾?】放宽逃人法:清初,满贵族通过战争俘掠,人口买卖,接纳投充,籍没为奴等手段,占有大量奴仆。为了控制逃亡,制定了严酷的“督捕逃人”的法令:窝逃之罪重于逃人。鳌拜继立,禁益严,株连穷治,天下嚣然。康熙三次修改《督捕则例》,总得趋势是严禁讹诈,轻处窝家。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清朝对整个中原的占领,可说是另外一次野蛮对文明侵占,所以一夜暴富后,原来那些小鼻子小眼的落后政策自然不能适应,只有走改良明朝制度的路。】2.摊丁入亩【一条鞭法:清初沿明制用此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对劳役的改革。先将田赋和丁役分别合并,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徭役完全取消,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役银由户丁负担的部分缩小,摊派于田亩的部分增大,国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但除少数府州县外,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丁还须承担多寡不等的役银,清代实行摊丁入地后,这一过渡才最终完成。】【《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即,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收解运。】【丁税,一种人头税,包括个人应该履行的徭役。地税的理解就很简单了,就是土地税。谁用耕田,谁交税。】【地丁之法:必家有地亩,始编其丁,使丁系于地,地出丁银。把丁银摊入地亩之中。就是使有赋税能力的人纳税,无地之人不必缴纳人头税了。】【当时认为,天下有贫丁无贫地,因“恐民力不齐,贫户丁银不能时输”,才“稍均于地”。】在各地试点改革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下旨固定丁银:“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人丁加增钱粮,实有不可。”因为呢,“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增广。”所以,“令直省督抚,将见令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国帑充裕,所需者并无贻误之虞,遂将康熙五十年(1711)政府所掌握的全国24621324名人丁应征的3350000余两丁役银基本固定下来,作为今后今后征收丁役银的常额依据,这就是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了。丁银的固定,为摊丁入亩创造了条件。康熙五十五年,准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没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是“丁随地起”改革的开始。雍正七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实行此法,乾隆四十二年,贵州摊丁入亩,全国改造完成。各省丁银入地的具体分配办法很不一致,有以亩计摊,有的以粮石计摊,大多数以田赋银计摊。【计摊这个词有些会计专有词汇的意味...】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摊丁入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人头税归于土地税。古老的人头税被财产税所代替,原则上讲,无地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不再负担丁银,相对减轻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和手工业者得生产积极性。丁役或丁银,都是封建主对臣民人身占有关系的具体体系那和标志。摊丁入地后,凡纳丁银的人,名义上不再服徭役,“官有兴作,悉出雇募”。不再按丁派役,又取消了户丁的编审,无地贫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束缚相对削弱了。人头税归于田亩后,以田土为标准缴纳地丁钱粮,税收负担与纳税能力挂钩,田多者税负重,田少者,税负轻,税赋的负担较以前均平。人头税取消之后,户口编审对掌握税源已无实际意义,所以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取消了定期编审户口的制度。人丁税易于逃避,将人丁税摊入土地征收后,政府税收比过去更加稳定可靠。3.火耗归公【雍正年间火耗归公,既是一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又是一次吏治的整顿。】【所谓羡余,最初含义是赋税盈余,产生于唐代,地方官为了邀宠,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奉,实际上是一种赋税加征。】【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说: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火耗原指,原指碎银融成锭银造成的耗损(收得时碎银,最后当然要融成锭银上交国家)。后引申指地方官以耗损为名加征的附加税,这种加征额往往超过实际耗损。加征额家去实际耗损,剩下的余额称为耗羡,这里的火耗归公就是指的耗羡这部分上报,由国家分配这部分财产。】《雍正年间谕旨》“各省挪缺侵蚀,动辄千万,督抚亦串同作弊,为之容隐掩覆。勤限追补,视为故事,而归完者绝少。其新任者,上司逼受前任交盘,虽有亏空,不得不受,又因以启效尤之心,任意侵用,辗转相因,而弊害遂不可究诘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揭露出以户部堂官希福纳为首的集体贪污大案,牵涉大小官员百余人,贪污银达440万两,康熙皇帝为此终夜无寐。【从《康熙御批》一书得知,康熙处理的足够仁慈,康熙这一夜想了些什么呢?】上司以馈送陋规勒索下级,州县官便以私征滥派加累民间,上下勾结,以肥私囊。清初各种名目的加征往往超过正税,民间有“不苦于正额之有定,而苦于杂派之无穷”。地方官能够肆无忌惮地加派,肯定得到上司的默许,只有通过行贿或上下交结分肥才能形成这个局面。曾任户部主事的诺岷,与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授山西巡抚,五月到任后,“疏请将通省一岁所得火耗银提存司库,以二十万两留存无着亏空,余分给各官养廉”。诺岷的疏奏得到雍正的肯定。雍正二年,湖广、山西、河南等地先后也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新法。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火耗归公,向民众收取加征,由暗取变成了明取,加上限制火耗与正额的比率,使人民的负担相对减轻了。火耗归公后,一般用途有三:弥补地方亏空;地方公用;发给官员作养廉银。【所谓养廉银,就是官员的财政补贴,理论上,官员拿到财政补贴后,花用足,就不再私征贪占,保证廉洁清正。这就是历来的所谓“厚禄才能养廉”。】【顺治元年八月,首次议定在京文职官员俸禄,声称“仍照故明例”,本书比较了顺治年间的官员和明朝的官员俸禄的差别,发现除正一品和从一品标准有所降低以外,其余官员的俸禄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所以没发养廉银前,清代官员的俸禄比明朝也不能说是薄禄。】地方官发放养廉银后,京官部分增发养廉银外,在京官先后推行了“恩俸”和“双俸”。雍正三年始,六部堂官发“恩俸”,乾隆元年则在京大小文官发放双俸。火耗归公和养廉银的发放,整饬了吏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一定的人民负担,强化了财政管理。4.漕粮【漕粮,我这里有专书描述,待补充。】【地丁收入除大部分征收银两外,有部分省份征收实物,即漕粮】漕粮分类:正兑:漕粮运至京仓的,叫做正兑,供八旗三营兵食用。改兑:漕粮运至通州仓的,叫做改兑,供王公百官禄米。改征:有时会对某地征收的种类数量予以改变,叫做改征。如将粟米改征黑豆,改征无定额,出于特旨,无常例。白粮:漕粮之外,江苏的苏州府,松江府,常熟三府,太仓一州,浙江的嘉胡两府,还输送糯米与内务府,以供皇室、百官。浮收入门:税收以银,则有火耗,税收以粮则有耗米(如雀鼠耗),种种浮收何其相似,他们均苛取于民。帮费:旗丁运粮,勒索帮费;帮费一日不清,帮船一日不开。州县唯恐有误,不得不浮收漕粮,以资缴纳。浮收小户:“花户”中有大户,小户之分,州县常常浮收小户,以抵补大户的短收。陋规:各级官吏收取“漕规”,衙门人员收取“房费”。淋尖,踢斛:清初,朝廷使用仓斛大于民间,差役收粮时,又淋尖(非平斛,而用尖斛),踢斛(倒满后以脚踢斛,使粮下沉)。交粮一石,实收已一石一斗以上。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斛,音同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5.盐税清代产盐,除边疆外,内地有长芦,奉天,山东,两淮,浙江,福建,广东为海盐,四川,云南为井盐,河东,陕西,甘肃为池盐。清代,盐法的运督销有七种之多,各地盐政,多由总督巡抚兼任,还有都转运盐使,司运使,盐道,盐课提举司等,官制比较复杂。清前期,盐法行之既广且久的是官督商销,即引岸制,也称纲法。由名列纲册的盐商纳税后领引票赴盐场买盐,然后到引票上指定的区域销售。所谓引票,是官府准许犯盐的凭证。纲册上还注册登记着,运商的姓名,所销引数,销售的区域等。清承明制,各省行盐循用纲法,招商认窝,领引办课,引从部发,故名部引。每年由各运司具文请领,于开征时由商人按引纳课,指定某场买盐,限期出场。各地均听民开场制盐,与商交易。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人所认额引,皆应照搬运销,应缴引课,皆须按年缴完。盐税分类灶课:对盐的生产者征税。主要包括对制盐人即灶丁所课征人头税,对于晒盐的盐滩征收土地税。引课:按盐的数量引征税,是盐税的正课,主要部分。杂课:也叫附加,是衙门官吏的浮征。税课和包银:行于偏僻地方,允许民间自制自用食盐,国家课以税银。6.关税清前期内关,分设户,工两类,设于内地水陆交通要口。户关由户部管理,如京师的崇文门,直隶的天津关,山西的杀虎口等等。工关主要收竹木税,其收入供建造和维护粮船,战船之需。国境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与大陆重告统一,第二年便开放了海禁,准许外商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进行贸易并纳税。由于西方商人违法行为,乾隆二十二年,之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了。广州的“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唯一对外贸易组织,他们以官商身份监视外商及船舶水手的一切活动,并代为买卖商品,代纳关税。【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同治中兴后的近代新型关税的来去另外整理】7.其他税收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矿税:由于时禁时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轻重不同。酒税:清前期禁止酿酒贩卖,许可酿造时,酒税收入也不列入国家财政收入。歉收之年禁更严,丰年稍有放宽。边区地寒,借酒御寒,不在禁列。牙税:向牙行和牙商征收的税。牙行和牙商是当时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或代客买卖货物,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其角色相当于今天的经济人。8.田赋制度赋役全书:【赋役全书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