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初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准备撰写一部通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作者介绍《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详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史记体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1)《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3)本纪: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4)赞:由司马迁首创,类似于现在的评论。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解题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文章注释1.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负责修史等事,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2.尚:通“上”,久远。3.《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4.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文章注释5、雅:正确、合乎规范。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6、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指士大夫。7、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8、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9、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10、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文章注释11、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12、古文:指《尚书》等所载。13、近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14、《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15、《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16、发明:阐明,启发。17、章:通“彰”,明显。18、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文章注释19、表见:表现,在本文中解释为记载。见(xiàn),通“现”。20、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21、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22、固:本来。23、论次:评论编次。赏析这篇赞语,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本篇赞语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司马迁论述了他在写此文时遇到的困惑,即:史料的缺乏;史料的真伪难辨。第二层写出了针对以上困惑,司马迁从两方面入手解决,即:进行实地考查,搜集各种民间传说和可信材料;对现存的官方史料进行整理。从本篇的写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在治学上的严谨风格,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