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早期阶段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BC2070年~BC221年(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BC221~AD1840年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3、义务:4、作用:前期后期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3、作用影响: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就周王室而言:在诸侯国内:在卿大夫封地内: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C.西周分封D.汉初封国《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A.等级关系B.政治关系C.臣属关系D.血缘关系《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试试解题,并思考题目所考的知识点CCDD举一反三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终身世袭、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3.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及意义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2、帝国版图的扩大(1)扩大: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平定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平西南夷,开“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中央)内容: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中央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皇帝制度的内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郡县制:出现与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秦朝推行到全国郡、县、乡、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的主要标志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主要)消极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B、形成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趋势: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我国省制的开端。趋势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主要表现: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②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②消极作用: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秦朝(形成)两汉(巩固)中央:内、外朝制地方:郡、国制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加强)中央:宰相一分为三地方:路、州、县明清(强化)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三省六部地方:道、州、县(唐)地方: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也源远流长,并对当代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一西周初年疆域图材料二秦朝疆域图材料三元疆域图材料四中国民族分布图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名称。西周实行这一政治制度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3分)(2)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3分)(1)分封制。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分)(2)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分)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战争名称时间发动者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英《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中法战争法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日《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英法美日意俄奥德《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五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条约名称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其它《南京条约》香港岛2100万银元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关税协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2亿两白银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政府官兵英勇抗敌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左宗棠收复新疆(课外阅读)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生)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黑旗军、义军)义和团反帝运动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7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局部抗战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的历史地位意义三、伟大的抗日战争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史实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国民党爱国官兵关内爱国民众1931,抗日宣言;1935,“八一宣言”1935,瓦窑堡会议;1936,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1932,淞沪抗战;1933,长城抗战;1936,西安事变;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等特点:自发性、多样性、局部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6)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壮大武汉会战反扫荡斗争两个战场协同作战正面战场(国民党)敌后战场(共产党)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1940年下半年发动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种形式的游击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平型关台儿庄开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⑶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189419051911.41911.10.101912.1.11912.21912.3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导火线过程:口号、两个阶段、初步胜利影响: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成立条件: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时间、内容、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武装起义革命道路的开辟长征(战略转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容:意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八七会议起义:高潮:北伐实现标志:政协会议、开国大典国一大遵义会议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略反攻标志:结束、肯定、确立伟大标志、转折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民主政治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54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历史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56196619761978198219971999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文革”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依法治国发展完善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