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章、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一、时代背景时代背景1954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建筑活动与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战后初期,各国经济都受到削弱,只有美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是首掘一指的经济强国,1950年前后,美国是条件最优越、盖房子最多和最考究的地方。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建筑活动在5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活跃起来。时代背景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要的结构材料,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因而有所降低。水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向轻质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代中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需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量用于建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之中。从建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比战前进步了。时代背景二战之后建筑结构科学有很大进步。电子计算机(电脑)的应用大大加快了结构计算的速度,以前难于采用的结构形式现在可以采用了。壳体结构、空间结构、悬索结构大量用于大跨度建筑物,影响并改变了大跨度建筑物的形体。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大规模工业化建筑而大声疾呼。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一个例子,格罗皮乌斯大林在20年代亲自做过装配化住宅的试验,密斯想着用玻璃和钢做高层建筑的外墙,等等。这些构想和计划在二次大战之前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实现。二次大战以后逐渐成为现实。5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工厂制备的各种幕墙就是证明。时代背景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时代背景除了前述的社会经济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欧洲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其中著名有格罗皮乌斯(1937年抵美)、密斯、孟德尔松(1941抵美)等。他们除了以自己的建筑作品影响美国人之外,有的还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美国门徒。后来成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佼佼者,他们于50年代开始逐渐登上建筑舞台,使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兴盛一时。这时的美国成为全世界年轻建筑师向往的建筑热点。时代背景这时候,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在多数地区,现代主义建筑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主流。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建筑界更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局面。建筑流派五花八门,建筑形态千资百态,逐渐形成今天缤纷灿烂的建筑世界。二、流派和理论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需要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密斯·凡·德·罗便在他的作品中——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和1930年布尔诺的吐根哈特住宅中——探讨了他特感闪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期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这种结构一空间一形式的见解,自他到达美国以后,逐渐洗炼,发展成为专心讲求技术上的精美的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分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去,成为密斯.凡.德.罗的标志,曾于50-60年代极为流行,因而被称为密斯风格。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诘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Brutalism,又译野性主义)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它的含义并不清楚,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有时被理解为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对它的代表人物与典型作品也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粗野主义”这保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粗野主义”倾向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马塞公寓“粗野主义”倾向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尖的。“粗野主义”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典雅主义”的倾向“典雅主义”(Formalism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P.Johnson,1906生),斯东(E.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Yamasaki,1912生)等一些长二代的建筑师。可能他们作品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典雅主义”的倾向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即如其它风格一样,的确有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是,具有“典雅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却也有不少是功能、技术与艺术上均能兼顾并相当有创造性的。“典雅主义”的倾向美籍日商建筑师雅马萨基主张创造“亲切与文雅”的建筑。雅马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中特别倾向于尖(左“石”右“旋”)。1964年在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是采用尖(左“石”右“旋”)的,197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小尖(左“石”右“旋”)。虽然有人把这样的处理称为“新复古主义”,然而,它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结合的。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典雅主义”的倾向“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象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温,但它毕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至今仍时有出现。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是指那些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广义来说,它包括战后“现代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特别是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讲求精美的倾向和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粗野主义”倾向;较确切地是指那在五十年代末才活跃起来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地采用与表现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五十年代末,西方各先进工业国的经济与生产开始进入战后的非常繁荣时期,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大大提高,其中,迅速地把先进的科技利用到生产上去、带动生产,然后生产上的进步又己上反过来影响科技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征。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与其自身的迅速进步与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科技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建筑中的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个繁荣时期共持续了十二、三年,到七十年代初逐渐停滞。在建筑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亦以六十年代为最活跃。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Planning)。其具体表现是多种我样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于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尽管它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他的“机器美”还是尽量想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新技术与艺术性能否很好地结合,败坏年来一直是一个费人思考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少人,有些由于保守,有些由于“激进”(如现在有些自称为是最先进的“现代主义之后”的学派)就是以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中的“缺乏人情”和“没有艺术性”而反对它的,社会上也有些人因为憎恨环境污染而责怪工业技术的发展,进而迁怒于建筑中采用与象征高度工业技术倾向。诚然,这个倾向同其他倾向一样,有其合理的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并且,这个倾向由于它同材料与设备的关系,的确是经常会受到垄断企业的左右与控制的。然而,注重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地把最新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将永远是建筑师的应有职责。问题在于是为新而新,还是为了有利于合理改进建筑而新。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战后的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同下面将要谈到的各种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尝试,常被统称为“有机的

1 / 2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