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国内文献及理论研究第一阶段:1985-1992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二次突破第二阶段:1992-20世纪末土地制度的具体创新模式研究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土地流转创新与土地产权制度优化进一步探索第一阶段背景1985年起的连续几年,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放慢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展开以及中央政府改革重心的转移农村土地所有制体系的重新调整作为探索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突破口成为改革焦点主要主张与理论1、土地国家所有制2、农村土地私有化3、坚持与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的主张主要理论依据1、农村土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与极端稀缺性2、行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农村土地使用分散与规模狭小的根源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推行土地国有化可以有力地推进土地集中与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国家所有制1、土地国有永佃经营安希极:论土地国有永佃制农户直接向国家租赁土地,既可以避免集体负责人对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侵犯,又能在更大范围上实现社会公平,防止土地兼并,做到耕者有其田,还可以明确界定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的不同权益。不允许个人买卖或转让,农户不缴纳地租而是由政府征收统一的地税土地国家所有制2、土地国有个人、租赁经营厉以宁:农产品市场与宏观调控主张土地国有个人经营即国家拥有农村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农户则具体占有并使用农村土地并依法缴纳租税蔡防:改革土地所有制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突破口农村土地按照效益原则租给农户利用,农户则按租赁合同规定定期向国家缴纳地租土地私有化杨小凯,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中国允许土地自由贸易的话,中国农民的人均真实收入将增加。因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土地的边际报酬与土地的边际收益之间均衡化,这两方面的关系都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产生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土地私有化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根本症结就在于农村土地不属于农民所有,从心理上,农民不认为自己种的地是自己的,所以没有长远投资于土地的打算土地私有化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土地私有化有两个最主要的标志一、无限期可继承的所有权二、可以自由交易租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前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开创了政府侵犯财产的惯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深远的负面影响私有化后,政府可以收到可观的交易税和财产税。同时对土地的管理也容易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土地私有化张振斌,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私有产权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因为私有制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拥有排他性的产权,而明确有效的土地产权必须找到人格化的实现载体;也就是说产权人格化的实质就在于产权必须以个人权利为基础这样伴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当政策无意或无力再行构建新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时,农民土地私有制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土地私有化林慧勇,必须纠正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个误解马克思所反对与批判的是部分人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批判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也就是说马克思所提倡的是“社会个人所有制”,而不是虚无的、异化的“无主公有制”马克思并不完全排斥土地的私人占有,特别是在那些小农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完全可以允许土地私人占有与使用坚持与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刘书楷,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我国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重点不在于改变己有的土地所有制格局,而应当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制度建设来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完善土地产权关系和土地使用经营制度建立和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使土地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并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与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骆友生,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判断与变革构想强化农民承包权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积极开辟承包权流转市场坚持与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冯继康,论农村土地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运用马克思关于“两权分离”理论的双重涵义思想,提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合理分化并以此为契机构建新型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模式的思路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单纯着眼于土地所有制顺着财产主体的绝对所有的思路来安排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很难使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设计与路径选择摆脱困境,因此提出了建立“土地微观使用决策权、收益权以及一般转让权归农户,宏观使用权与最终处置权归国家”的复合土地产权结构的思路。农村改革试验区1985~1986年农村改革进退两难,中共中央于1987年决定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特点:一、试验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双重职能,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探索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和发现集体所有制的其他有效实现形式。以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和稳定农民预期为重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选取不同的试验主题进行改革试验。二是试验区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有目标、有组织的制度建设,它有明确的改革方案、目标和思路做指导,并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监测指标。三是试验区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面上的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农村改革试验区贵州嵋潭:所有权:由村代行所有权职能,作为土地发包单位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使用权:一、新增人口不再分地二、允许农户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农村改革试验区山东平度:试验区则依据本地耕地资源较为丰富,非农就业和农民非农收入比重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制定了“按社区人口均分口粮田、按劳投标承包责任田的‘两田制’”改革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社区人口生存,又促进土地的适当集中,从而做到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充分体现效率。农村改革试验区陕西延安“四荒”拍卖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明确“四荒地”的集体所有权把使用权拍卖给农户,拍卖年限为50~70年保证让多数农户参与,对贫困户实行优惠政策;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农民花钱买放心,建立起投资的信心,并实行规模经营。农村改革试验区湖南怀化地区则根据本地山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民间自由流转山地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租代包,明晰产权,加速流转,规模经营”的山地制度改革试验方案。内容包括:在维持原来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把山地的管理权集中到村一级,由村统一行使管理权;用长期租赁制取代承包制,租赁期限一般为60年。农村改革试验区北京顺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验方案其内容包括:集中有固定收入的非农生产者的土地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户所经营的土地;解决土地集中后的遗留问题,如口粮供给;用集中起来的土地创办集体农场;强化农业投资,推进农业机械化。其目的是鼓励规模经营,达到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其具体形式有村办集体农场、专业承包农场。农村改革试验区江苏苏南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试验方案重点是以村为单位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创办家庭农场和村办农场。其目的是要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广东南海:肯定了基层群众创造的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并以此作为新的改革试验项目的主要内容,以股份制来稳定、完善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以便既保证在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不受损,也保证土地的规模经营和统一规划。主要内容是实行土地三权分离,即先是由集体把土地折股承包给农户,实现所有权与承包权的分离;再由农户用承包权入股,由集体统一经营土地;集体获得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实现农户承包权与实际使用权的分离。第二阶段“农业增长而农民不增收”的困境成为学术界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与关注的焦点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从根本上变革农村土地制度的研讨趋势明显弱化,学术界更多的是从农村土地制度的具体模式创新的视角切入来进行探讨土地的规模经营周策群,适度规模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山之路张光辉,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即使在某些地区,小规模经营比大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高,也并不是由于规模小直接导致的。应当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种田大户或农业投资者手里形成的家庭农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初始土地与劳动力不突出的矛盾变得明显起来,这些矛盾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户经营收入的提高,这就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周建平,土地大规模经背不适合国情中国现阶段不具备扩大农地规模的条件,农地规模经营不适合我国国情。农业规模经营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农地规模经营,不能忽视衡量规模经济的其它重要因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农地规模经营并不一定带来规模效益,相反,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国情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够带来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是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而资本则是相对稀缺,过早地用资本替代劳动并不经济,而且有可能带来大量农民山隐形失业变为显性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土地的规模经营孔径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证分析对于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地区重新出现的农业集体土地经营现象使农户向社区转移了“弱质产业”,社区代替了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区域农业支持,尽管有其明显的规模效益,但这种模式充其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理性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地的规模经营199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土地问题课题组就提出一个长篇报告,认为农地经营规模对土地单产没有显著影响。后来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类似的结论。农业部课题组的研究也证明,土地承包的稳定性与亩产量也没有显著关系。土地的规模经营关于土地效益(单产)与劳动效益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粮食生产农业不是具有典型规模经营的产业,没有必要实现规模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或收益)和附加值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规模经营与生产率之间一般存在反相关关系。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农地股份合作制蒋励,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优选择建立起了集体土地权益由集体与农户共享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优选择农地股份合作制纂好东,我国现行农地产权结构的缺陷及重构土地股份合作制己经触及到了深层次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实质上是对农户私有土地产权的承认与落实,因此这种深层次的产权结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农地股份合作制林毅夫:现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剥夺了社区成员的自由退出权,使得成员无法“用脚表决”,而对合作社而言,成员的退出权对于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农地股份合作制钱忠好尽管从总体上讲,与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相比,农地股份合作制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仍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而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客观条件的限制,农地股份合作制产权的可实行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不宜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钱忠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内生的行政威权冲击着经济自由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员之间缺乏平等性,合作社与农地经营者之间存在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组织目标多元化与社区农民追求经济收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股权与投票权及收益权不相一致并导致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农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具有非退出性及流动的封闭性第三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三农”问题的日趋严峻学术界研讨的中心与中央关于“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年”等政策密切相关第三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土地产权关系调整与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土地流转创新与土地产权制度优化土地产权关系分化组合的法学解释土地产权与土地承包关系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土地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不变政策”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