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性变迁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8博士学位论文肖绮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性变迁研究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引发的矛盾凸显。研究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促进制度间的协调,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整体性变迁为研究视角,从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出发,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的内在机制和创新路径。全文由三大部分共九章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四章组成。第一章导论对选题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基于不同视角进行的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分析的研究视角。第三章初步总结了整体性制度变迁理论,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的含义,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以日本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行了关联分析,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得到了相应的启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由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行了历时关联分析,探求现行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线索。深刻认识到现行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城乡二元的整体性制度安排演变而来,制度的历时关联增加了现行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耐久性”,考虑路径依赖的创新将有利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第六章从三个层面上对现行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共时关联分析。首先,对农地制度进行共时关联分析认为,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着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农地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源;农地管理制度由于忽视产权保护不能适应农地产权制度与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其有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其次,对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表明,我国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农地制度改革陷入“两难困境”,应实现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渐进转变;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既要考虑农民的分化又要实行统筹。最后,对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表明,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二者矛盾的根源在于各自内部制度的不协调引发二者制度变迁的非同步和非协调。第七章初步构建了我国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模型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整体性制度变迁的初步构想。农地制度域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域基础模型的结论是: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互补性,应从主要经济域变迁入手并通过互补关系引发相关域的连锁反应,创造出新制度化的动能。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宽约束条件后的修正模型的结论是:当农地制度域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域之间为不完全俘获关系时,两个制度域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因此,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剥离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将有利于农地制度市场化改革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农地制度子域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域整体性变迁模型结论是: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必须把握好改革时机,选择最佳路径,促进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协调互动实现整体性变迁。第三部分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第八章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及相关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创新的政策建议。即基于农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视角对农地制度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以及基于与农地制度改革互动进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创新,同时创造有利于整体性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最后在第九章,对全文的研究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城市化农地制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关联整体性制度变迁纪益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分析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工业化、城市化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二者关系的一般规律,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问题置于工业化、城市化制度背景之下,建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本文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对国外和国内经济理论界关于工业化、城市化理论、土地制度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作了梳理和分析。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同时也使笔者发现,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问题,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制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或许是理论上的一个新的角度,从而从工业化、城市化制度的高度阐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试图探索工业化、城市化与制度的一般关系,说明工业化、城市化与哪些制度有关,这些制度是如何决定或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确定制度目标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关系,讨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主体,提出了制度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内生变量,有效的适度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是制度变迁过程,转变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首先要选择相应的制度安排的理论假设。运用制度关联的理论,从历时关联和共时关联两方面分本文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具体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的关系。既然制度选择决定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那么,土地制度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必然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第四章阐明了土地制度的理论,土地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税费与土地收益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双重贡献,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第五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的演进作了阐述,比较国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特点,分析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与制度原因,提出补偿理论依据与模型,对补偿主体及其博弈建立了分本文的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制度的角度提出建立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建立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应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全面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保证失地农民获得合理补偿,为失地农民转化为现代工人提供保障,使农民真正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土地制度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刘维林地方公共物品的制度演化与制度创新――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为例中文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地方公共物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福利改善的关键性基础要素,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区域经济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地方公共物品在区域资源聚集中的作用却被长期忽略和弱化了,主流区域经济理论的最优机制以及最大化方法也与现实中不同地域相互迥异的供给制度安排形成悖论,因此,融合制度经济学、动态演化等新的方法,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既是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完善,也是对发展区域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指导。本文以制度演化为视角,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建立了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动态演化机制,分析了供给制度演化过程中的历时关联机制以及长期演化序列,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实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的途径。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在问题提出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第二章完整地梳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和制度演化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试图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寻找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解决途径。第三章是基于对西方与中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现象的观察和比较,通过比较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是阐明现实中地方公共物品涵盖的具体范围、水平及差异;二是清楚了解各国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情况;三是对于这些制度产生的背景、历史过程进行梳理,为后面的理论推理做出铺垫。第四章与第五章为供给制度演化框架的建构阶段,第四章分析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内涵和特性,进而将其解构为四个基本的制度单元,并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为例,阐述了这一典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五章阐述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制度结构、均衡路径与反馈机制,然后分析了各个域之间的相互耦合机理——互补与关联以及制度演化的内外部动因,最后用交通基础设施多元化供给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行理论的实证。第六章将理论分析的视角转移到长期的制度演进上,进一步分析制度演化的历时互补与关联机制,揭示出影响供给制度演化路径的跨时性因素,提出供给制度长期演化的有序序列,并以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为对象,分析其制度转型的未来走向以及可预见的持续创新趋势。第七章从理论转移到现实,用路径依赖与锁定分析现实制度演化可能会出现的倒退和分叉,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中国现实区域制度背景相结合,提出了以公共财政为目标导向的中央—地方关系重构措施与地方公共物品多元协调供给制度的实现措施。第八章是论文的总体结论部分,试图明确、精练、完整、准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本文创新性的工作,并进一步提出需要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关键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制度演化演化序列刘勇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中文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其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巨大的经济能量,对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它与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等的最优空间配置,提高资源的空间组合效率,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来看,交通运输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借助于交通网络,既可以沿相应的轴线进行产业布局又可以开展分工合作,增加区域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工体系,从而促进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如何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两个层次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分析了交通运输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本文认为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是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城市群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间组织影响空间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集中,而在城市化晚期,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则表现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研究了交通运输对城市群分工专业化和交通运输对产业集聚以及城市城市层级体系的影响。在交通运输与城市群分工专业化的研究中,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对通达性与运输成本的影响,进而通过模型演绎得出了交通运输发展与分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及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程度将加深的结论,并具体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的区位取向,即运输成本与产业规模比例比较大的产业将集中在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在交通运输对产业集聚以及城市层级体系的影响的研究中,文章分析了交通运输对企业区位的影响,以及影响产业集聚的交通运输因素,并具体分析交通运输对城市位置和城市层级规模体系的影响。在第二层次,文章探讨了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路径。本文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空间结构演化对城市群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双向互动反馈作用。文章从自组织的角度探讨了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与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论文从时间、空间布局、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对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的交通运输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主要创新点可能包括:1、提出了交通运输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