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身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造成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5个: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剩男”问题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重男轻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观念是造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注:联合国明确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其他值域被视为异常。)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造成适婚年龄段男女比例失调,适婚年龄段的男性人数大大高于适婚年龄段的女性人数,导致女性人口紧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达206比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造成“婚姻挤压”,不少男性被迫成为“光棍”。“剩男”社会问题越发严峻,适婚年龄段男性婚恋难度加大,单身问题难以解决。————华丽的分割线当“90后”进入婚育年龄,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推算,目前我国0—19岁年龄段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377万,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的累积效应已经相当严重。这一部分主要大龄青年难以找到对象,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高学历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女性与男性有着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近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只有0.88%的女性进行大学本科学习,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5.76%,涨幅近6倍。另外,2015年女性人数占研究生总数为45.4%,相比2000年上升15.2个百分点。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势必影响婚恋年龄,导致结婚年龄推后。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学历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2000至2010年,男女的结婚率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其中25-34岁这个年龄段下降明显。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研究生阶段尤为明显。2010年,研究生群体中20-29岁年龄组的女性人数已经超过男性,换句话说,新入学的研究生中以女性为主。高学历的女性倾向于选择同等学历或比自己学历高的配偶,以求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种择偶观念变化不大。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由17.3%上升到22.6%。可见,高学历女性仍愿意找一个学历水平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的配偶,而男性则不介意找一个学历水平高于自己的妻子。女性择偶标准不变,结婚难度很难降低。三:女性对男性经济收入要求水涨船高:这五个城市对男性收入要求最高《2016年单身人群现状系列报告第三期》显示,随着物质经济发展,女性对男方的经济要求也水涨船高,超八成单身女性认为5000元是男性收入的起点。其中,67.06%的单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5000-10000元,25.02%的单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过万元。全国范围内对男性收入要求最高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深圳(15920元)、北京(14900元)、上海(12065元)、武汉(9134元)、广州(8975元)。相比之下,男性对于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较低,80%的单身男性表示对方收入低于5000也可以接受。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的单身男女被称为黄金单身族,根据某婚恋网站的数据,上海黄金单身族占比最大,其次为北京、深圳、杭州、广州。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的群体里,单身女性人数多于单身男性。一线城市中,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日益增多,择偶要求越来越高。此外,女性择偶对年龄要求低于男性:一般来说,单身男性择偶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不太愿意找比自己年龄大较多岁的女性。相反,女性对另一半的年龄要求没有男性那么严格,年龄不是主要的择偶标准。所以,女性择偶选择范围大于男性。另外,基于经济和家庭的考虑,女性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大多岁的男性。从经济方面来看,比自己年龄大多岁的男性先进入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家庭方面来看,年龄较大的男性性格沉稳,耐心和容忍度较高,婚姻家庭较稳定,今后离婚率较低。因此,同年龄段的男性较难找到合适的择偶对象。四:离婚率增长,女性再选择机会多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快速转型,结婚观念也随之改变。婚姻永恒的观念越来越淡,诱惑也越来越多。另外,离婚手续的简化也使离婚变得简单方便。1978年至2002年,我国离婚率稳中有升。2002年至2015年,离婚率快速上涨,增长1.89个千分点。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对夫权不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思想已经被摒弃。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离婚不再是忌讳,而是得到重新选择的机会去争取新的幸福。五:社会发展,结婚已经不是必须在传统社会里,婚姻家庭不仅是保障有序生育繁衍,促进夫妇稳定地共同抚养孩子成长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家庭又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元能为个体的生活提供庇护和支持。但是,现代社会高度分工的文明体系,早已打破了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传统;而且,订餐、打车、洗衣等城市O2O服务的崛起,使单身男女的生活也更加便捷。也正因此,越是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单身的人就越多。中国社会大都市存在的所谓“剩女”问题,追根溯源,根子也在这里。其他:中国职场单身率达53.56%根据民政部的数据,中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单身率高居不下,早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职场中,男女青年们的情感和婚姻状况,智联招聘在2017年“七夕”前发起《2017中国职场人情感现状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职场单身率高达53.56%。其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以24.63%的占比位列所有行业榜首,而从事技术职业的男性和从事财务工作的女性也分别成为男、女单身的代表性职业。智联招聘对一线城市及15个新一线城市职场白领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情感状态和婚恋价值观两大方面,情感状态包括婚姻情况、交友渠道、相亲经历、情感生活满意度等内容,婚恋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恋爱对象要求、相亲态度、社会热点看法等几个方面,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0194份。调查显示,全国职场单身率为53.56%。其中东莞、深圳、广州单身率分列全国前三名,东莞以76.92%的单身比例位居中国城市榜首。互联网行业单身男女最多智联招聘调查显示,不同行业对于现代职场人群单身与否的影响是非常直观的。单身男性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汽车/生产/加工/制造以及房地产/建筑业的占比在所有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的男性单身占比更是排名榜首,高达25%;而单身女性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和从事服务业的也有很高的比例,其中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最为突出,达到了16%。从单身男女的职业分布来看,从事技术职业的单身男性占比达30%,远高于其他职业;而最多单身女性从事的职业则是财务工作,占比达15%。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技术职业男性从业者居多,而财务工作女性从业者占据较大范围,闭塞的职场环境令他们接触异性的几率大大降低,更少的交友选择加剧了他们告别单身的困境。职场成为认识异性主要渠道智联招聘调查显示,从职场白领认识异性的渠道来看,从工作场合中认识异性的比例高达39.84%,通过亲友介绍认识异性的比例为33.75%,通过社交软件介绍认识异性的比例为20.32%。职场白领每天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分配在工作上,在工作场合中认识异性的几率自然高于其他途径;而亲友介绍依然是交友的主要渠道之一,父母朋友对于子女/朋友的终身大事的关心,在职场白领交友的助攻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机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友也是职场白领认识异性发展恋情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调研问卷中90后/95后比例过半,但对于贸然的搭讪还是作为下下策。没房没车工资低颜值低成为脱单“三座大山”在单身青年的自我认知调查中,“性格好”占据脱单优势的比例高达75.49%,大多数单身人士在情感自我认知中对于性格好为加分项的认同。没车没房、颜值低、工资低成为职场白领脱单沉重的“三座大山”,比例依次为27.92%、25.43%、21.29%。由此可见,在单身群体中,近八成对自己的性格有自信,但对经济基础、颜值方面信心不足。此外,据智联招聘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有68.73%的人群认为他们可以接受相亲这种快速脱单的形式,有意愿通过这种方式结交异性,但也有27%的单身族对相亲持有厌恶态度。数据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增长,职场单身男女相亲率持续增加,脱单的意愿变得更加迫切,并且单身女性的相亲率要始终高于同工作年限的单身男性,其中工作5年以上的单身女性相亲率已超过80%。“宁缺毋滥”是绝大多数不婚族的主流态度智联调查显示,30岁前是单身青年,30岁后就成为“剩男剩女”,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占到了57.91%,30岁仍然是白领人群普遍公认的剩男剩女分割线;认为25岁以上就是大龄男女青年和35岁以上才算大龄青年,分别占到了17.98%和20.17%。对于“不婚族”的看法,有39.97%的人觉得没有认识更好的异性,所以宁缺毋滥,这成为当前不婚族最主流的态度。同时,有27.08%的人对婚姻没有信心,有20.86%的享受恋爱,不喜欢被婚姻束缚,还有12.09%的人专注于工作,不想因为婚姻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