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生物转化:许多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3分)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1分),也成为生物转化。2、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2分)。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药理学作用所产生的(1)。器官选择作用低,即作用广泛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多(1)。3.药物滥用:广义的药物滥用是指不合理应用药物(1)。限定意义的药物滥用,指的是与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无关的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特性(或称依赖潜能)的药物,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的方式(2),导致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造成精神紊乱和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1)。4、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2分)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1分)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1分)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1分)。5、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1分),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1分),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2分)(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1分),该现象亦称抗生素后效应。6、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分)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分)7、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1分),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步、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2分)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1分)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2分)。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2分)9、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又称时辰药理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属于药理学的范畴,也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的一个分支。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ofblooddrugconcentration,Css):又称坪值浓度,指恒速衡量连续多次给药后(4~5个t1/2后),机体吸收药物入血的速度与血液中消除药物的速度达到平衡,药物浓度趋于稳定是的浓度。坪值浓度的高低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如给药间隔时间不变而增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坪值所需时间不变,但坪值浓度增高。如一段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在此期间能缩短给药间隔对达坪值的时间及坪值浓度均无影响,但可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诊断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依据。(每条0.5分)①是否以前对这种反应有结论性的报告,即是否是在动物试验或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已经肯定过的反应。②这种不良事件(adverseevent)是否发生在被怀疑的药物应用之后(时序性);药源性疾病发生于用药之后。③在停止使用被怀疑的药物(撤药试验,disehallenge)或者是用了特异性对抗药后不良反应获得改善。④再次使用被怀疑的药物后(包括皮试,rechallenge)这种不良反应又发生(激惹现象);⑤是否有药物以外的可疑因素引起这种反应。⑥在应用安慰剂后,这种反应是否仍然发生。⑦是否从血液或其他体液内检测到了可引起毒性的药物浓度。⑧当药物剂量增加或降低时,反应是否也随之加重和改善(激惹现象)。⑨病人在以前是否在用同一药物或相似药物之后有相同的反应。⑩反应是否被任何客观证据证实。2.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方面的因素(1分):①剂量问题;②药物剂型问题;③制药工艺问题;④复方制剂问题。(2)机体方面的因素(2分):①年龄;②性别;③营养状态;④精神因素。⑤疾病因素;⑥遗传因素。(3)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2分):①给药途径;②时间药理学因素;③连续用药;④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⑤吸烟、嗜酒与环境污染问题。3.简述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一个)。①利尿药(1分)(1)噻嗪类和相关药物:氢氯噻嗪、氯噻酮(2)袢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3)潴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1分)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洛沙坦、缬沙坦(1分)④.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1分)⑤.交感神经抑制药(0.5分)(1)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α-甲基多巴(2)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咪噻芬(3)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利血平、胍乙啶(4)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6)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⑥血管扩张药(0.5分)(1)直接舒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2)钾通道开放药:二氮嗪、吡那地尔、米诺地尔(3)其他:乌拉地尔4.简述胰岛素的适应症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适应症:(2分)a.Ⅰ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垂体性糖尿病);b.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3分)a.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皮下)使用。Ⅰ型糖尿病:替代治疗、Ⅱ型糖尿病: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b.开始就单用胰岛素,初始剂量可按0.3~0.5U/(kg/d)计算。c.若口服降糖药物转为胰岛素替代治疗,考虑到口服降血糖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初始剂量应减量,可0.2~0.3U/(kg/d),每日初始剂量一般不超过20U。d.若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NPH),初始剂量则更小:0.1~0.2U/(kg/d)。e.自行混合胰岛素时,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中/长效胰岛素。f.动物胰岛素不能与人胰岛素混合。g.若由使用动物胰岛素改为使用人胰岛素,总量需减少20%左右。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①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1分)②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1分)③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和利用药(1分)④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如病毒性感染或发热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应避免,因易引起过敏或产生耐药;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2分)6.简述强心甙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答:①不良反应:A.心脏毒性(1分):强心甙中毒可表现我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B.胃肠道反应(1分):为早发症状,如恶心、呕吐等;C.神经系症状(1分):头痛、头晕、嗜睡等,也可发生视觉障碍及色觉障碍。②防治(2分):个体化用药方案是预防强心甙中毒的关键。及早发现并消除电解质紊乱等中毒促发因素,并根据血药浓度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则是根据中毒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7.简述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原则。答: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又易引起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应注意以下原则:①认识并消除各种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如患者身体内电解质的紊乱、心肌缺血缺氧等。(2分)②明确诊断,按临床适应症合理选药。不同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故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1分)③掌握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不同病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改变药物体内过程,以致在常规剂量下,可能发生血药浓度偏高的现象,故必须强调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确定用药方案。(1分)④注意用药禁忌,减少危险因素。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决定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临床用药禁忌,为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需重视临床用药的禁忌。(1分)8.抗恶性肿瘤药中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用特点的比较。答:周期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慢而弱,剂量反应曲线为渐近线,在血药浓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中,用药时间是主要因素,给药途径以缓慢滴注为主。(2.5分);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快而强,剂量反应曲线呈直线关系,在血药浓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中,血药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为主(2.5分)。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叙述II期临床试验设计?(10点)1)对照试验(0.5分):新药临床试验必须设对照组,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0.5分)。2)随机化设计(0.5分):目的使试验对象被均匀地分配到各试验组去,不受主观意志或客观条件的影响,排除分配误差(0.5分)。3)盲法试验(0.5分):是不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接受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0.5分)。4)安慰剂(0.5分):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用作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0.5分)。5)病例选择与淘汰标准:病例选择标准(0.5分):①根据专业要求确定选择标准。②根据统计学要求确定选择标准。③应把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书作为入选标准。病例排除标准(0.5分):①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淘汰标准。②根据统计学要求确定淘汰标准。6)药效评定标准(0.5分):我国临床疗效评价一般采用四级评定标准:无效,改善,进步和明显进步(0.5分)。7)病人的依从性(0.5分):临床试验中,病人的依从性最重要的一点是按规定服药(0.5分)。8)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估计(0.5分):①根据统计学要求估计病例数。②按专业要求估计病例数。③按照新药审批要求完成病例数(0.5分)。9)安全性评估(0.5分):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包括临床不良反应与化验异常两个部分(0.5分)。10)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0.5分):临床试验资料有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统计采用比较权威的软件进行(0.5分)。2.抗菌药物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哪两类(试举例)?目前用于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药效学参数主要有哪些?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时如何根据其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A、抗菌药物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2分)B、药效学是衡量药物浓度、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的一门学科。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效学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MIC%)(1分),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1分)。②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AUC24h/MIC,24hAUIC),(1分)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等(1分)。③峰浓度(Peak)与MIC的比率(1分),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1分)。C、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2分):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半衰期短者,需多次给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②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增加每次给药剂量,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