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本文重点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关键词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问题对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目前,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国道德社会化标准由于外来价值观侵袭和传统遗留观念的脱节,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化被打破,这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公益宣传力度,以促进道德社会化的顺利推进。一.影响道德社会化的因素(一)宏观环境影响。宏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必受影响与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与生活实际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而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作用。(二)成长教育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又因2成长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成长教育,越来越决定于成长教育。成长教育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育质量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三)家庭、同辈影响。家庭父母成为核心影响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而通过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道德发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辈群体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道德认同。(四)自我意识影响。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3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二.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一)道德权威弱化,法律对道德没有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工作的重心是经济建设,过多地关注了市场经济给社会带的生机与活力,放松了道德建设,以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二)认知普遍退步,对美德宣扬严重匮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三.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一)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的整合。随着社会主4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需要我们建构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以实现对目前多元的道德观念和评价标准的有效规范与整合,提高人们对新时期道德规范的认同感。要构建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必须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构建严整周密的适合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如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等。在制定时经济伦理时必须反映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自主原则以及竞争性原则,营造一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所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构建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政治伦理的建设有助于政治行为主体道德内约束力的增强,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社会伦理是指对社会生活主体规范的道德,它包括对社会现实生活起普遍调节作用的社会现实伦理及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并指向未来的社会理想道德。当然,一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真正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要求,是公正合理的,这样群众才能自主、自觉地遵守。“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能产生效力。如果它只是靠习惯势力和压制来维持,那么,平等与和谐只是假象,紊乱和不满就会暗中滋生。”(二)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力、判断力。自主选择能力是人们在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判断力、自控力和自主承受力三部分。自主判断力是人们在采取道德行为前,面对各种价值观念及可能的道德行为,自主地进行判断并决定采取某种行为的能力。这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5德育模式即不能仅仅做到告诉个体“应该怎样做”、“必须怎么做”,而应让他们在充满冲突乃至对立的道德观念中自主判断、自我选择,教育者适时给予引导,促使其自主判断能力提高。自控力是个体在整个自主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的意念及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主选择除了“从心所欲”外,还要“不逾矩”,为此尤其需要自控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个体才能坚贞不渝地坚持正确的选择,养成自主选择的新人格。道德承受力是对选择可能带来的任何结果负责任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增强其克服各种社会困难的信心,使之能坦然地面对选择结果,面对社会现实。对个体的非理性意识进行引导的办法是加强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财富观、金钱观,培植人们追求卓越的成就感和社会使命感,使之树立强烈而持久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教育引导个体确立完善社会、完善人生、完善自我的理想和信念,克服个体私欲,促使个体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这必将有助于个体理性判断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三)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益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做好公益宣传工作的认识,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要建立健全宣传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宣传品的制作,加强与媒体、团体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提高公益宣传的工作6力度。我们相信,无论是官方或民间,只要坚持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就能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参考文献:[1]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3]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