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谢霞飞教学大纲绪论第一部分古代政治制度一、君主制度二、宰相制度三、行政制度四、监察制度五、科举制度第二部分近代政治制度一、清末政治制度及政治改革二、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参考书: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绪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1.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2.行政管理制度3.军事制度4.立法司法制度5.监察制度绪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6.人事管理制度7.财政制度8.户籍管理制度9.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制度10.外国事务管理制度绪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不同说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几种观点●“封建”和“封建社会”西欧封建制的基本特征国家统治权力的分散庄园制度武士等级制领主附庸制及其包含的原始契约因素绪论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权力国家政治权力专制权力●建立在战争和武力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治权力最容易发展为专制权力●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帝位终身制和皇统世袭制皇权不受约束和监督绪论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2.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中央集权的消极作用绪论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官僚政治的特征●官为君设——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封闭性——官员因循保守,论资排辈●腐败性4.宗法伦理与政治制度密切融合5.国家职能发挥片面参考书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讲皇帝制度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二、礼仪制度1、称谓●他称●自称:朕、寡人、予一人第一讲皇帝制度二、礼仪制度2、称号●尊号●谥号褒扬性:文、景、惠;批评性:灵、炀、厉;同情性:哀、怀。●庙号●国号●年号3、避讳第一讲皇帝制度三、皇帝的政务活动1、朝会2.朝臣集议3.圣旨的颁布和批答奏章四、皇位的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第一讲皇帝制度五、皇帝与皇权1、皇帝的类型●开创性皇帝●守成型皇帝●鼎革型皇帝●亡国型皇帝第一讲皇帝制度五、皇帝与皇权2、皇帝的权力●政治上●司法上●财政经济上●军事上●人事权承传制度第一讲皇帝制度五、皇帝与皇权3、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官僚机构●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加强对宗室藩王的控制●铁券制的功能第一讲皇帝制度五、皇帝与皇权4、皇帝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来源●地方上报●各级官吏奏章疏表●地方监察与官员出巡●皇帝亲自巡行全国第一讲皇帝制度六、皇帝制度特点1、独占性和排他性2、神秘性3、强化礼乐制度4、决策的随意性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何谓宰相?宰相是辅弼天子,参赞机务,统领百官,综理军国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的基本权力:议政权(“入则参对而议政事”);监督百官执行权(“出则监督而董是非”)。●皇帝与宰相的关系:不可须臾分离,但矛盾、冲突不断。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一、秦汉宰相制度1、秦及西汉初的宰相及权力●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宰相的权力:决策权;立法、司法权;对官吏的任用、封赏与考课权;行政实施权;军权;财权。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一、秦汉宰相制度2、西汉中朝与尚书:丞相权力的弱化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提拔布衣宰相●从制度上限制宰相的权力,建立内朝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一、秦汉宰相制度3、东汉的三公和尚书刘秀改革中枢官制:●确立三公鼎立制度(太尉管军事行政及军吏的考课赏罚;司徒分管民政事务和官吏考课。司空掌修城筑路、兴建水利设施等工程事务及有关官吏的考课)●扩大尚书机构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制度●尚书省——行政执行机关●中书省——行政决策机关●门下省——行政审议机关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三、隋唐宰相制度——三省分权制的确立1、三省制●中书省——掌军国之政令和参议表章,首长中书令●门下省——审议各种上下行文,长官侍中●尚书省——最高行政中心,长官尚书令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三、隋唐宰相制度2、政事堂与中书门下3.内相、使相与枢相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四、宋代宰相制度●二府:中书——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最高财政管理机构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1、明代的内阁●明初宰相机构——中书省“综理机务”朱元璋削弱相权的措施:①全面控制中书省的工作②从人员上加以裁压③从组织上架空中书省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1、明代的内阁●明代相制的变化①1380年,裁撤中书省,废宰相。黄宗羲:“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明夷待访录》)②春、夏、秋、冬四辅官。③1382年,设内阁。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1、明代的内阁●内阁职权:草拟诏令,办理本章、票拟进呈,汇存保管文书档案,参议重大政务。●内阁与传统宰相的区别:建制不稳定;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和最高行政长官;无法定权力。●司礼监:收发奏章,批红、传宣谕旨,领导特务机关,选后妃附马,管辖宦官,监控地方和军队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2、清代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中期前中枢机构●内阁。1629年,设文馆→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改名内阁。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2、清代中枢机构内阁职权:①谋议政要,宣布皇命;②收发本章,票拟批答;③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保存国家文档,主持科举考试。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2、清代中枢机构●军机处(办理军机处)职权:①草拟谕旨,处理奏折;②提供咨询,参议政事;③奏补文武官员;④出巡地方;⑤保存文件。第二讲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六、宰相制度的特点1、宰相机构兼掌立法与行政两大功能2、变化频繁,宰臣数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职掌名实不符,事权不确定4、法定的宰相机构退为徒有虚名的荣显爵位,而天子近臣私人常进为掌握实权的宰辅大臣5、相权的独立性不断减弱,而其对君权的依附性则日趋增加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1、三公2、九卿①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文教的长官和部门②宗正。管理皇室宗族和外戚事务的长官和部门③郎中令(光禄勋)。负责宫廷警卫的长官和部门④卫尉(后改名中大夫令)。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长官和部门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2、九卿⑤太仆。管理宫廷车马的长官和部门⑥廷尉(大理)。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⑦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门⑧治粟内史(大司农)。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⑨少府。管理全国山河湖泊税收的长官和部门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3、秦汉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①带有宫府一体、家政和国政相通的严重痕迹;②一些重要的职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执行;③从三公九卿制发展过程看,宫廷机关组织逐渐扩大并掌握了国家的实权。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1、完成了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过渡,奠定了三省制的基础;2、九卿制度衰微,但九卿机构仍在;3、诸卿废置无常,职权多被替代。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吏部:人事管理机关,掌全国文官的铨选、任免、考课、封爵等;户部:中央政府掌理财政及民政的行政机关,掌全国土地、户口、贡赋粮食等;礼部:主管全国礼仪、祭祀、教育、科举及外交的行政机关;兵部:军事行政机关,掌管军籍、武官选授和考核等;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和司法审判机关;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及国家农、林、牧、渔业的政令。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体制●九寺●五监: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少府监(国家手工业事务机关,掌管百工技巧)将作监(掌土木工程营造事务)军器监(掌兵甲器弩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兴修)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体制特点:1、国家政务与宫廷事务分开;2、三省六部制的行政管理体制,适应了强化皇权、行使政府行政职能两方面的需要;3、吏部位列六部之首。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四、宋元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1、宋代●二府三司制●六部:地位重要,但权力减小。表现在1、六部长官即尚书多以他官兼任;2、六部之官末全部设置3、权力被侵夺●寺监机构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四、宋元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2、元代中书一省六部制宣政院、翰林国史院、通政院第三讲中央行政制度五、明清中央行政体制——内阁六部制1、明代六部:地位高,权力大。表现在升秩提高,机构设置完备、职责范围扩大2、清代六部:权限小,地位低。表现在不能指挥地方,事权不统一,权力缩小3、诸寺、监及其他重要机构理藩院、宗人府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一、秦汉地方行政体制1、郡县制的确立2、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3、两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郡(三辅郡、内郡、边郡、诸侯王国)●县(侯国、邑、道)4、监察区“州(部)”的设置及其机制转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一、秦汉地方行政体制5、秦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区别概念:●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分割性地方分权、分工性地方分权)●地方集权、地方分权而治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高度集权→中央、地方适度分权→地方权限过大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二、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特点:●建置划小,数量增加●州治所重心渐由军事重镇移至政治、经济中心●遥领和虚封●侨州、郡、县制度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三、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州(郡)县二级制2、唐代地方行政制度——“道”的设置和道、州、县行政体制3、中央与地方关系内重外轻←安史之乱→内轻外重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四、宋代地方行政制度1、两宋时期的“州、县二级制”2、路的设置及其机制转换诸司并立(“四监司”):安抚使司(以军政为主,兼理民政)转运使司(主管一路赋税的收纳和漕运及监察)提点刑狱司(主管一路狱讼等事)提举常平司(主管一路之抚恤、赈济等事)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1、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行省、路、府、州、县行省特点:职权大,地位高,区域划置有利于统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2、明代地方行政制度①从行省到“三司”●军政二元体制:行都督府掌军权,行省掌行政权●三司并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最高行政机构,长官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是一省最高司法机构,长官按察使;改都督府为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总督、巡抚②府、县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3、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①“直省”地区的行政体制——省、府、县三级制●清初15行省;后分18省;1883年建新疆省,1887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总共23行省。●总督、巡抚二元领导体制督抚与布政使、按察使的职责交叉●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3、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②边疆地区的行政体制●从“三将军”到“东三省●蒙古三部●从“伊犁将军”到“新疆行省”●达赖、班禅和驻藏办事大臣的设置●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从“夷州”到“台湾行省”第四讲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4、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分工性地方分权第五讲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兴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分科考试→唐制度化(中央、地方两级考试,常科、制科)→宋变革发展(三级考试制:州主持的乡试、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及皇帝主持的殿试)→元衰落→明辉煌转下坡→清废除第五讲科举制度二、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1、考试内容僵化不变“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2、考试文体形式走向极端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3、监督机制不全,舞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