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精神,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化。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分为政务官和宗教官,设六卿、六事和牧正;B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分封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使宗庙所在。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的教育,原来的军事化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是指一种通过分地来实现关于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受封者承认宗主统治权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而王室则有负责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地侵扰。11分析西周分封制构成A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也是礼制的一部分B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在可能的继承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而后才考虑庶出,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这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由出生时的位置决定,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没有选贤机制。C宗法体系: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D宗庙祭祀:它与宗法关系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子所在,即是宗法所在。平民没有资格设庙,这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12朝觐盟会制度作用是诸侯表示对王室服从的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方式,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13春秋战国王权的体现春秋: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官吏的任免权;军队的控制权;对后嗣的废立权;战国:文武分职、削弱相权、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对君权控制加强,兵符制度;玺的受夺权14论述春秋战国士崛起的原因和后果A与礼乐崩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卑微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士,有了依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B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普及:各种学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培养了一些杰出人才;C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D士阶层的特质,形成精英汇聚;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担任诸侯忠诚的也可以是底层的士,他们凭借自己的功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相应的,忧郁适应诸侯直接统治的需要,各国的官职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在地方,各国开始设直隶于国君的郡和县。中央的执政和地方的县郡大夫都脱离了世卿世禄的轨道,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15春秋战国官制有何变化A出现中央和地方官,B中枢决策机制,三卿公变成执政和相,元帅或相的单个主导官员;C部门更全,官职更细化D开始出现郡县制E仍存在封君制16就商鞅变法谈战国改革的特点和目的,及商鞅变法对中国影响特点:以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为标志目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影响:各国建立起军事化网络,各国的官僚机构都有所发展,地方郡县体制普遍建立;农民成为编户齐民,变成了君主制的基石;各国贵族势力受削弱,失去了对自己封地的军事统治;士阶层变得庞杂,求仕竞争更加激烈,出现自荐的风尚。17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儒:礼治、仁治,墨:小生产农民帝国,兼爱、非攻道:小国寡民,法:王权严刑峻法愚民禁锢,半军事化的动员体制兵:强化王权18为什么秦国最能体现法家精神1皇帝制度,使得皇权强化2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3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4以吏为师19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它是指以官吏为学习对象,以国家法令的学习制度。它是在“大一统”的帝国格局内,所有的人都是相互猜忌、互相敌视的,政治操作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发家的“恶性说”。对于官僚的相互监视、相互告干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绝对的秩序。但它将人的本性定为恶,虽然看起来是对任何社会观察得比较透彻,但在操作中以恶制恶,扫除了人性中的善,去掉了人间情谊。皇帝和官僚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依附,仅是服从对象具有强力和手腕具有绝对权力技术,不服要付出太大成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强大,但其孕育的政治文化,也埋下了迅速败亡的种子。20汉代兵制1符节制度,管理军队调动2中央军体系,分南北两军3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4兵役与军队编制,义务制劳役与兵役混合体制,编制是部曲制,将军下属部,部下属曲,21汉代选官1察举,自下而上的推举,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地方官推举科目为孝廉2征辟,自上而下选拔,皇帝叫征,两千大公叫辟3任子4卖官制22汉代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实际由御史中丞领导御史台,地方派出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官,东汉变成州牧23汉代在中国官僚制发展中作用催生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征辟导致官僚性质门阀的产生,对中国后来历史社会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门阀出现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门阀政治,士大夫分为寒门世族,寒族族仕途无望转而进入军界化为军事贵族两者斗争导致门阀贵族的覆灭24东宫体制及其构成如何是指皇帝预先确立继承人,预立太子配属官属的制度。核心是皇位继承。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套。东宫制度由皇位继承原则,师保体系,东宫属官三部分组成。继承原则名以上是传子基础上的嫡长制,奉行子凭母贵的惯例,以嫡长子继承皇位。师保负责太子的品行培养和知识传授。东宫属官主事者为詹士,下有令、丞、仆若干,为太子服务。25简述汉代三公体制丞相为三公之首,主管行政事务,但实际上无所不管,既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和赏罚,指挥策划军事行动。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与丞相一同开府,各立门户,实际上什么都管,从一般的行政到领兵出征。太尉名为朝廷军事长官,实为皇帝军事顾问,后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名誉性虚衔。26何谓尚书台,如何演变壮大的?设在宫内的负责文书技术工作的机构在秦朝是少府属官,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限,可以批阅奏章事先审阅奏章及官员任免权。西东汉时尚书台发生质变,太尉取代丞相丞相成行政首脑,尚书台成为政府机关,与皇帝更密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机关,与九卿相当,逐步具备了分工科层制,形成六部雏形。27三国贵族政治的表现1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经学衰败2地方好强与官僚结合3农民变成豪强的依附者4三国政府对好强贵族的依赖5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结合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28名词解释士家制和府兵制士家制制兵民分离,士兵出征家属做人质,男子世代为兵16服役,兵户不负责赋税徭役负担兵役,身份低贱不能转业读书不能与非兵户结婚,士兵妻子当士兵战死后重新分配求多生士兵,士兵只能通过战功晋升军官才能免除另配府兵制军民不再分籍可以分得一份地,户籍归乡属坊里管理,虽然军府还在只管理平时训练和服役,形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29地方政权军事化对政制有何影响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僚机构,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兵制朝私有部曲的转化30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什么是户调制,为什么没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中正属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和编定人死后等级,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考评,在操作上依据家世和状;户调制规定了王公贵族地和门阀的占田荫客的数额,抑制门阀扩张,增加编户齐民。原因:九品中正制的评议标准中设置了“家世”这一参考项目,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软指标依从硬指标的现象,家世成为主角,将读书人的士人家族贵族化的分化加以强化,当时门阀政治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九品中正制变质的深层原因。户调制实行后,实际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德豪强化了,所以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按规定去限制自己,人们所在乎的只是制度规定可以占田、可以荫客的层面,而这个层面落实到操作的层面,只祈祷了进一步促使社会贵族化的作用。31为什么西晋出现分封制表面这种变革吸取了曹魏王国的教训,主要西晋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门阀的势力,但是门阀士族的力量之强大,绝不是中央政权短时间可以削减的,在西周宗法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王权的继承没有了原来的宗法秩序,只要是王室成员,只要有相应的物质和军事条件,谁都可能成为帝王,有实力的诸王趁机而起,是势之必然。32对魏晋南北朝的双轨制官僚体制进行简述在隋唐定型的三省六部雏,在魏晋已现出现了雏形,但三公九卿依然存在,多为名誉官衔,由于格子的机构不撤,不排除特殊情况下,旧体制重新掌握实际权利的可能,新的三省实现制度替代的趋向还是明显。双轨制的存在是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一大特色。中书省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决策权独立出来,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尚书省分工细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思想上:一些人开始推崇老庄哲学,形成了所谓的“玄学”,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行为上:整个士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