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1、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教学难点:1、祭文的写法。2、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3、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4、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第一节一、导入: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催人泪下的《祭十二郎文》,体会韩愈与其侄子的亲情和友情。二、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文以载道”“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四、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五、讲解1-3自然段的词句。六、学生梳理巩固本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第二节一、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二、讲解4-8自然段的词句。第三节一、讲解9-12自然段的词句。二、巩固梳理重要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辨析致A乃能衔哀致诚B致敬亭于幕府C将成家而致汝D何意致不厚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F老妇前致词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就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之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佯狂不知所之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E告汝十二郎之灵始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舍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屋舍俨然其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齐国其庶几乎E汝其善抚之信A其信然邪?其梦邪?B愿陛下亲之信之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E烟涛微茫信难求穷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固将愁苦而终穷书A汝去年书云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F《书》曰:“满招损,谦得益。”G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比A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以A未始以为忧也B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C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D使者妄称以应之乎然A其然邪?其不然邪B其信然邪?其梦邪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虽然,我自今年来E吴广以为然如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B日初出大如车盖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食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B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病A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E君子病无能焉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意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E何意致不厚长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B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G茅檐长扫净无苔H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与汝俱少年未始以为忧也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将成家而致汝志气日益微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并说出它们的意思。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遇汝从嫂丧来葬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将成家而致汝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莫如西归东亦客也而视茫茫长吾女与汝女汝病吾不知时而神者诚难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吾行负神明吾力能改葬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告汝十二郎之灵中年兄殁南方与汝就食江南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佐戎徐州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其又何尤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第四节一、文章结构的梳理。1、全文共十二段,请同学提取概括每段的中心。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人物关系、祭奠的方式。第2段:追叙叔侄自幼孤苦伶仃的身世。第3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第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十二郎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段: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写自己老病衰弱,表达自己希望跟从侄儿而死,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第8段:对十二郎因软脚病而死自己却不在意的惭愧之意;第9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第12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2、文章结构及线索:A、全文十二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韩愈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和自己的痛悼之情?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第三部分(10-12):写安排身后之事。B、线索:时间顺序。二、分析课文: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悼念十二郎。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三、总结特点: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