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标准解读(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主要的封国有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齐: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的封国。燕:文王庶子召公世的封国)。(3)、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分封制下上级与下级关系的纽带——土地和义务,即上级提供土地,而受封者提供义务。(5)、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2、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①、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②、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③、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④、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种宗法制度,是由父系家长制的氏族组织变质和扩大而成】;b、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c、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⑤、作用影响: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4、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郡县制建立的史实——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1)、史实: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分掌行政)、郡尉(分掌兵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2)、意义和作用: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首先,郡守、县令非世袭官职,由国君任免。他们对属于自己管辖政区范围内的百姓进行统治,负责征收向中央交纳的赋税,遇有决不下的问题,必须申报中央来处理。其次,不是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极大的权力,而且世代相袭郡守县令领取俸禄,为国君尽守土之责,治民之任,不享有世袭的封邑。再者,郡县地方军政大权均由国君指挥,守令依照中央指令,有攻守赏罚大权,对国君完全负责,从而克服了分封制下各行其是,分而治之的分裂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4、中央行政制度(1)、皇帝制度:法令出一(皇帝制度)①、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皇帝的意志。即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②、特点:是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并负责监察,中央各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称“九卿”。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成为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3)、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如西汉的“汉承秦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君权和相权——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中朝”时重要政事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实际成了“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则逐渐演化成了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是尚书省下的行政执行机构。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加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设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佐贰,兼掌秘书与监察之职。(2)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3)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完备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1)、世官制(秦)。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汉武帝创立):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察举制具有封闭的特征。(3)、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规定设立专典选政的中正官;中正官主要负责品定士人的资格,作为任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4)、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又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4、行省的设置(1)、地方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秦汉地方行政区划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2)、元代实行行省制:元代确立了行中书省为地方常设行政机关的制度,全国分十个行中书省,在十个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3)、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②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政策,也不能调动军队。③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④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影响:行省制度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断发展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明朝内阁设置的史实(1)、原因:明太祖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正式下令废除丞相。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2)、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③阁臣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变化影响: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清初设立军机处的背景:皇太极仿明朝设立内阁和六部。奏章票似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极大地限制。(2)、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满汉宫员充任军机大臣(钦定)。(3)、职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把它下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些都说明了明清皇权的空前加强。(4)、特点:具有简、速、密的特点。办事速度快,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5)、影响: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3、密折制度:雍正帝还在通常的奏折之外,命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控制。4、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的落后。(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边疆政策:清朝在中央设立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3、影响: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一)、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1、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原因: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更加腐化,经济凋弊,生产萎缩。2、侵华史实——①、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首先

1 / 2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