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作者:仇保兴,QIUBaoxing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刊名:城市规划英文刊名:CITYPLANNINGREVIEW年,卷(期):2010,(1)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4条)1.查看详情2.建设部课题组城市缺水问题研究综合报告19953.LBrownWhoWillFeedChina?Wake-UpCallforaSmallPlanet19954.查看详情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未.LiWei中国城镇化的主动力与城市规划的调控力-规划师2006,22(5)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由经济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组成,它包含了来自城镇的拉力、农村的推力与运行制度平台的阻力形成的综合作用力,推进中国城镇化的主动力是工业化.城市规划属于城镇化支持系统的微观层面因素,工业化进程离不开作为城市发展基本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2.学位论文邱衍庆广东省城镇化道路及其发展策略研究2000该文由城镇化的定义和内涵入手,通过回顾和总结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寻和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从城镇的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到城镇化方针的学术争论乃至对城市规模的再认识和反思,从而提出了广东省今后城镇发展的方针应该突出的是协调,而非控制的思想,认为不同规模级的城镇在一定域地的城镇体系中,应动态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得出新时期广东省城镇发展道路和策略的新思路,并就发展的原则和政策提出了建议.该文认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发展方针的弊端已日益显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实现城镇化合理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在社会经济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城镇发展模式,单一控制或发展某一类城镇不符合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区域中的城镇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别,因地制宜,健全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广东省今后城镇发展应该积极引导,突出重点,梯度推进,重视强化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适度发展大城市,重点培育一批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3.期刊论文黄学贤.吴志红.HuangXuexian.WuZhihong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兼论行政规划的发展-东方法学2010(4)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城市规划都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受到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方针的直接影响.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城镇化没有进入政府城市发展决策的视野,是一个纯粹自发的过程,城市规划也局限于为城市空间布局的技术工具性功能,两者联系不紧密,并且法制程度低.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得到了深化发展,城市规划功能受到重新认识,城市规划开始将城镇化纳入视野标志着城镇化进入了自觉的阶段,城市规划也因此逐渐具备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特质.4.学位论文陈晓彤湖北省县(市)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模式探讨1997该文研究的核心便是湖北省县(市)域城镇化发展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论文首先从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入手,归纳、总结可供研究人员参与和借鉴的理论方法,为后面的研究作些理论辅垫;其次将湖北省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的规律与特征做了简略的背景性分析,以便反映县(市)域城镇发展在省域城镇体系大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再次,从现状资料及个别实例入手,分析县(市)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及未来趋势,及与之相应的城镇体系演变规律;最后,在前三者基础上分析探讨在新时期有关湖北省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内容.5.会议论文夏有才论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浅析合肥地区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2002本文就我国城镇化发展,从当前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入手,论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21世纪发展战略,并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一种基本理念.作者还结合分析了合肥地区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6.会议论文刘芸.樊晟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制度革新2001城市化水平和城乡结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的主要体现,同时又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客观上要求与城市化相关的制度也需作相应的变革.回顾新中国城镇发展与其相关制度的历史,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顺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合理选择,又有一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失败教训.本文探讨,1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2制约我国城镇化的制度因素分析,3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制度革新.7.学位论文赵炜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2005通过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探索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框架构成、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丰富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参考。论文借鉴了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运用观察法与统计研究方法横向地进行了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归纳出研究的三大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形态”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前两者的研究采用了推理预测的演绎方法,后者的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的归纳方法。在历史研究的部分,探寻了元末明初以前的早期聚居形态、文化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论证地理障碍与资源开发是影响上述规律的主要因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挑出明清、抗战、三线建设三个大开发阶段,论述了各阶段建设的进步及其弊端。研究认为,从开发效益的分配上可以看出开发行为的本质是否具有掠夺性,由此判断出历史上的开发行为曾有过较强的掠夺性,提出对当代开发建设的警示。8.期刊论文张怡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几点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本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如何加快发展城镇化提出六条政策建议,这六条建议分别是: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城镇化的重要性;重新调整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加快旧城改造,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加快培养城市工作干部.9.会议论文陈怀录.姚致祥.苏芳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与城镇化过程研究2004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西部正在掀起迅猛的城镇化浪潮,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城镇化应该有特殊的路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是产生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但强烈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则是引发和加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是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西部社会经济条件下,非农化进而城镇化是实现社会经济转型,从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10.学位论文王建军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轨迹特征研究——基于Logistic增长模型的跨国分析2009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中国面临城镇化的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和城镇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一些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歧义性,特别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不可能(或者说代价太大)采取试错的方式对研究结论加以验证,从一个国家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对现实和发展问题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跨国比较研究能够从多国的历史经历中总结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为社会实践提供借鉴,研究意义重大,但由于目前的研究还不能科学精确地刻画和描述城镇化发展的轨迹,特别是还不能够对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精确划分,使跨国比较研究缺乏统一严格的“一致性”比较基础和标准,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为此,论文选择城镇化跨国比较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轨迹特征及其总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轨迹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表现,为后续的城镇化跨国比较研究和中国城镇化政策研究提供~些基本事实规律和基础状态数据。br 论文选择Logistic增长模型作为论文拟合分析工具,参照经典Logistic微分方程的生态学意义,构建了城镇化Logistic微分方程,借鉴其它领域对Logistic增长曲线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Northam城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思想,将Logistic曲线两个曲率最大点作为城镇化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点,推导并得到了三个阶段特征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并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归结为阶段启动点D1的年份Y1及其城镇化水平U1、结束点D2的年份Y2及其城镇化水平U2、该阶段的平均发展速度VII和历时时间TII等6个变量进行描述。根据研究数据特性,论文选择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开始点D1的年份Y1和该阶段的平均发展速度VII作为本跨国分析的主要分析变量,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非线性回归程序模块作为本研究Logistic曲线拟合的计量工具。br 论文借鉴供求分析这一经济学核心理论思想,构建了“城镇化城乡人口均衡迁移的理论模型(城乡人口均衡迁移模型)”。论文界定,农村对城乡迁移人口的供给Zf与城镇对城乡迁移人口的需求Zu属于一对供求关系。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最优均衡态自然增长率q0时,农村对城乡迁移人口的供给Zr等于城镇对城乡迁移人口的需求Zu,城乡人口迁移有最大适宜规模,这时适宜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最大,适宜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称为“城乡人口迁移最优均衡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最优均衡态自然增长率q0时可达到“城乡人口迁移一般均衡态α”,农村对城乡迁移人口的供给Zr小于城镇对城乡迁移人口的需求Zu,城镇人口不能够达到适宜增加量,城乡人口适宜迁移规模为Zr,但也可能出现农村人口过量外流或者他国“国际移民”迁入补缺,一般均衡态α被打破;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最优均衡态自然增长率q0时可达到“城乡人口迁移一般均衡态β”,农村对城乡迁移人口的供给Zr大于城镇对城乡迁移人口的需求Zu,农村人口不能够达到适宜减小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够充分转移,富余的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城乡人口适宜迁移规模为Zu,但也可能出现城镇接纳过量农村人口形成“过度城镇化”现象或者由“国际移民”外迁他国缓解人口压力,一般均衡态β被打破。论文还对模型中各个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br 论文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理论平均速度VII和理论启动点Y1(开始时间)与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平均速度VII的“城镇化后发优势规律”延伸为“城镇化发展速度倒U型分布的解释模式(城镇化倒U型分布模式)”,并论述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启动点Y1(开始时间)的空间分布与演变符合“空间扩散规律”和Logistic增长过程。br 论文应用城镇化Logsitic增长模型及三阶段划分方法,拟合了全球、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各大洲次区域以及64个人口规模较大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计算出各自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启动点Y1(开始时间)和平均速度VII。研究数据显示,各国和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启动点Y1(开始时间)呈现出以英国为起始源逐步向外扩散的空间扩散规律,并且整个扩散过程也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城镇化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和国家均在20世纪初至二战前开始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开始时间推移,各国和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平均速度VII呈现弱的“城镇化倒U型分布模式”格局,经验研究数据不支持城镇化发展速度VII的“后发优势”假说,但“城镇化倒U型分布模式”仅仅反映了总体上的趋势,具体国家之间并不具有实际比较意义。br 论文对中国城镇化Logsitic增长方程进行了修正,拟合得出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始于1993年,将于2026年结束,期间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1.24个百分点。论文使用“城乡人口均衡迁移模型”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对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