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骆彬(机械1301河神俄刻阿诺斯)摘要:《李尔王》显示了莎士比亚关于物质需求和精神升华的矛盾,该剧完美呈现了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分裂,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当作为国王发布命令时,李尔王可悲地与他进行公正统治所需的智慧断了联系。只有在失去权力之后,李尔才又获得了这样的智慧,但这个获得智慧的过程,反过来又使李尔失去了继续统治的能力。在权力和智慧、物质与精神之间,莎士比亚揭示了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冲突。关键词:李尔王悲剧冲突矛盾《李尔王》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站在先进思想的立场上,形象描写了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的大起大落,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也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表现了通过道德改善产生理想君主的思想。在剧本里,剧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崭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系列人物前后思想的转变,热情地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一、李尔王的悲剧之因毫无疑问,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李尔王》的地位已超越《哈姆雷特》而被评论家们看作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伟大的悲剧。可是无论按照亚里士多德还是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李尔王》似乎都与经典悲剧的定义是不相吻合。在我高中时期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认为李尔王不过是一个悲惨的老人:他虚荣愚蠢,决断轻率,无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好像与之前所接触的悲剧英雄的看法相去甚远。同时李尔王没有陷入两种合法原则的冲突,命运对他并无捉弄,李尔王最后的死亡只因他个人缺少更多的智慧而已。善恶两种截然不同力量之间的冲突,其悲剧性仅限于主人公最终遭受的毁灭性的悲惨命运。显然这样的解读不足以让《李尔王》名列四大悲剧之首。直到大学来以后再次结合剧评再看一次,细细品味方知原因,首先第一幕中所谓爱的考验,乍看之下是直接要求表白爱,但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然而最大的骗局却发生在骗人者身上,归根结底他的借口恰恰正是他所有行为真正的目的,尽管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李尔王的计划远非老态龙钟的产物,他将要在政治上做一番惊人的壮举:以一种可以规避传统长子继承法的诸多弊病的方式移交王权。可是李尔王的计划失败了,当作为国王发布命令时,李尔王可悲地与他进行公正统治所需的智慧断了联系。只有在失去权力之后,李尔王才又获得了这样的智慧,但获得智慧的过程,反过来又使李尔失去了继续统治的能力。莎士比亚对政治生活及其局限性的理解,呈现了智慧与权力之间深刻的分裂。而考狄利娅对真相的坚持显示出她甚至高于正义的优越。实际上说明在政治行为层面上,高于正义的优越和卑劣的非正义不一定有明晰的区别。这种悖论不仅仅流于表面,它是《李尔王》悲剧的核心,也关系到莎士比亚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对正义的要求与对真相的要求无法弥合地冲突着,对真相的追求反过来是正义唯一的无条件的动因。李尔王要求得到爱与真相,于是他必须承受爱与真相永不妥协的高傲,甚至不得不放弃对于正义的依赖,这正是《李尔王》的悲剧所在。二、强大的矛盾冲突剧中有两对主要矛盾,即嫡庶矛盾,通过埃德蒙和埃德加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另外,即便是如李尔王的三个女儿同是嫡出但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便是权利与财产的分配继承。首先,作品一开始便给我们呈现了李尔的分家计划,他会三分国土做为三个女儿的嫁妆。其实李尔王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只有暴躁和无知,事实上,他对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在分配国土的这件事上也显示了他的政治能力。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都是嫡出,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自然是长女获得的财产更多,甚至是全部继承,而做为李尔王最喜爱小女儿的科迪莉娅在财产继承方面无疑要少于两个姐姐。为在不引发战争的前提下给自己钟爱的小女儿争得最大利益。在公布分家计划之时,李尔王找了一个切入点,即向自己的三个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告诉我,你们哪一个最爱我?谁对我最有孝心,我就给她最大的赏赐。”一般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愚不可及,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让科迪莉娅获得最大利益的铺路石。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灵活,而评判这个答案的标准更灵活,它只掌握在李尔手中。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李尔的意料,科迪莉娅的回答虽然诚挚但却超出了李尔的接受范围。一个君王的尊严不允许他有如此不恭敬的臣民,一个父亲的权威也不允许他有如此不承欢的女儿,于是李尔王在愤怒和伤心之下打乱他的所有计划,第一场冲突的大幕由此拉开。接着便是在格罗斯特伯爵的城堡里的下一场,另一个邪恶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格罗斯特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合法的儿子埃德加另一个是私生子埃德蒙。埃德蒙作为私生子即是出自尘世的,他自然代表了人类的各种欲望,对金钱,对地位,以及对声色的渴求。按照当时的习俗,私生子是被人鄙弃的,无论他是多么的优秀,在人们看来他都是低贱的,法律规定私生子没有继承权。于是接下来的冲突便在格罗斯特伯爵的城堡继承权中展开。三、苦难中精神的升华李尔王在受到两个女儿的不公正对待后,流落到荒野上。这是李尔王思想上的转折点。他在风暴中亲自感受人民所受的痛苦,由此想到了原野中一眼望不到边的苦难的人民。在经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袭击的同时,李尔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更强烈的风暴。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李尔在苦难中重新认识现实社会,在苦难中重新体验人,认识人,并进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命运和一切不幸者命运的共同性的认识,构成了李尔恍然大悟的最高瞬间之一。爱德伽乔装汤姆出现,使李尔吓了一跳:难道万物之灵的人竟成了这个样子吗?从这个赤身裸体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身上,李尔王认识了人的本相。他现在理解了,从前所有一切关于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概念,不过是幻想而已。他扯去衣服这动作具有象征意义,表明李尔王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决裂。他在暴风雨中发了疯,但头脑却比以前更清醒了。这个反省的过程是艰苦的、严酷的。由此,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过来,向人文主义理想靠拢。他的思想转变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他开始为别人着想了,并为他们而祈祷。这时的李尔已经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倾向的新人了。他的意识已成了“全人类意识的一部分”。他认识到,世界上除了真诚的爱,也就是考狄利娅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其他都不重要。他悔恨自己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这些正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和歌颂的人文主义原则。李尔王的转变反映了人民对封建君主的期望,标志着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四、结语回顾《李尔王》全剧我们看到,当幕布拉开时,芸芸众生都在渴望权力;当戏剧结束时,我们却看见那些大人物迫不及待地交出权力,新政权得以重建。与所有其他政权形式一样,新政权的根基仍可能是暴力的行为,但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的政权将不会过分暴力。正如埃德加在剧末所承认的那样,他之所以接受王权是因为他觉得那是他必须担当的责任,而不是因为那是他急切追求的东西。埃德加已意识到权力的局限,他的统治也许会变得更加适度。埃德加将要统治的那个世界将更加安全而驯服,不过那样的世界缺少李尔的威严、考狄利娅的美丽。换句话说,那个世界不再是一个英雄的、悲剧的世界。剧末仍留在舞台上的那些人,他们的节制就是《李尔王》最真实的尺度,也是李尔王故事的悲剧本质。“在莎士比亚所有作品里,没有哪一部能跟《李尔王》相比,能在结尾处如此完美地抓住最本质的悲剧反差:一面是甘愿生活在传统世界限制里的普通人,一面是努力超越那些限制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