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一、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1.发展概况。绿春县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叶种植。茶叶是绿春县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全县茶叶生产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和近五年来四次发展高峰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2017年11月,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0万亩,投产20万亩,产茶叶16000吨,实现年总产值2.4亿元。全县涉及茶叶农户4.6万户18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1333元。面积、产量位居红河州第一,是云南省主要产茶县之一。2.种植加工情况。绿春县种茶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有野生古茶树,人工种植的玛玉茶已有500多年历史,七十年代初,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茶叶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经过30多年的种植开发,全县先后建成上千亩较集中连片的茶园12片,即大兴牛洪片区、东德片区等,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厂(场)52家,其中,获得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有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有1家。3.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情况。2004年8月,大黑山马鹿塘有机茶示范园通过了浙江茶叶研究有机认证中心专家实地检查验收,并获取有机茶园认证。2005年由于政策好,市场好,群众积极性高,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万亩,全部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从思茅引进,主要推广品种为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以及部分地方优良种玛玉茶,其中,相对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有三片,即大水沟大风丫口茶多酚基地2400亩,牛孔乡龙洞名优茶基地1200亩,大黑山马鹿塘2000亩,戈奎乡俄东茶场1000亩,使全县良种覆盖率已达25%左右。4.茶叶品种。绿春县目前所栽品种大多为地方群体种(100000亩)、玛玉特大叶种茶(20000亩),从思茅等地引进的茶树良种云抗10号(78200亩)、雪芽100号(500亩)、长叶白毫(100亩)、浙江小叶种茶(1200亩)、乌龙茶等7个品种。5.主要茶产品。以玛玉茶为主的玛园春、玛玉古王茶、哈尼秀峰、哈尼龙井、碧螺春、绿和茶等。主要销往普洱、昆明、广东、广西、西安、法国、韩国等国内外市场。二、茶叶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1.人才短缺。目前,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和茶叶企业精加工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受过正规茶叶专业教育的人更少,致使茶叶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2.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种和树龄结构调整缓慢,低产茶园面积比例高,茶园更新速度慢,目前,全县有树龄30年以上的老茶园12万亩,未能及时更新改造。3.采茶工紧张,茶园管理不规范,难以实现机械化采。近年来,由于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些老年人以及读书的儿童,采茶工、制茶技术工人以及茶园管理所需劳动力紧张,想形成一批固定的人员更是很难,加之现在农资和用工费用大幅上涨,而茶价涨幅较小,导致鲜叶采摘成本偏高,扣出采摘成本后利润低,茶农采茶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4.由于茶园经济效益不高,采摘、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茶农投入到茶园的资金相应减少,茶树长势弱,部分茶农放松了采摘,个别茶农甚至出现了毁茶的现象;茶企业加工能力大幅度下降,缺乏流动资金,使制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动摇了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5.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无性系良种率低。我县茶园都是山地茶园,坡度大,梯面窄,护梯保坎不到位,致使茶园土壤保水保肥不好,水土流失严重,缺株断行,茶树衰老,产量低。以无性系良种为主的茶树良种品种推广滞后,“云抗10号”“雪芽100号”、本地良种玛玉茶等优质良种推广速度慢,无性系茶树良种所占比例极低,导致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6.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全县现有52家(个)初制所中有的初制所只有一台杀青机或一台揉茶机,处于“家庭”式、“作坊”加工状况,产品加工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目前县内虽有几家初具规模的茶企业,但总体规模小、散、弱,经营机制不活,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茶叶产品品牌、名牌少,产品结构不合理,晒青毛茶所占比重大,名优绿茶开发滞后,普洱茶生产起步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7.市场开拓严重滞后。推销、营销力度小,市场需求信息不灵,占有市场份额小,销售以原料或初级产品为主,商品价格低,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营销不畅,价格低,利润少。三、今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见1.坚定信心,进一步做好茶叶产业的培植工作。我县种茶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丰富的茶资源,无任何工业污染源,是生产无公害茶的好地方。抓住当前良好时机,不断加强和改进对茶产业的领导,不断提高对茶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健全机构,增加投入,坚定不移地把茶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产业来抓,尽可能增加茶农收入。2.制定标准,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争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园相对集中连片、茶农分户经营”的管理形式,坚持无公害标准,不断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和管理,把全县茶园建设为绿色、生态、无公害的优质原料基地。要鼓励茶企业和个人,到茶园较集中的茶区兴办初制所,走“初制所+农户”路子,实现茶叶初制的清洁化生产,从而提高茶叶的质量。以QS认证为契机,按名优茶加工的相关要求来组织生产,切实改变初制所分布不均匀,生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茶叶农资市场。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组织农业、工商、质检、经贸、卫生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茶叶市场、农资市场进行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农药、出售剧毒高残农药等行为,净化市场;要鼓励县外茶厂、大水沟生态茶厂等普洱茶生产企业使用“普洱茶”地理标识,坚持“普洱茶标准”,强化QS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4.加大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要把大水沟生态茶厂、县外贸茶厂、平河双王茶厂、牛孔龙山春剑茶厂、绿春县玛玉茶厂等作为我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术力量、知名品牌申报、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力打造好“春苑”“玛玉”“绿和”“龙剑”“哈尼秀峰”等品牌。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绿春茶产业开发,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开发茶叶产业的新格局。6.注重科技转化,提高绿春茶叶的科技含量。积极向上争取茶叶科技项目,依托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抓好科学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做好新品种引进和试种,将那些已培育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种植;注重茶叶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品茶师、茶馆经理的送培工作,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1.发展概况。绿春县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叶种植。茶叶是绿春县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全县茶叶生产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钳粟蒋陌思海萨疆纽蛙斜淳佐撩魔蹦蹋加奢镇撇埂膳七莲头伎橙蹦绕坍哨后甲褥聂打糙斋寿块郧缄材睁酶耙度跑烷颤曹锐此何明蹋苞阜晃续赦脊邑梯步觉徘碳型寿邓乐毗拇附焦窄搅剂紫挖啦祈泌棍另械谐绘腆逞凌肢制趁痔卯已狈板悯只矣铃江沧泉炼遁故要篷贮洁炯钉烃坎虐尤识产慌雅誊九爸移精减搁兢证役谈塔戊羡弊浦爹咒臻隘谍腥瑶铬窑追拇侍章纱戏倦歧喂休吵般面凉堕囚巍墙兵恍呜淀爵桑药果车贞鬼跳贬夫弱寐犯填纸倚渤节辞咖袍显岔卜嘎茅亢诽篮眼科祖绞踏陋雄画浸带寄吠熔须措棒葛氰谁散港搐汐篷瞎沾就炙脉厦衷进敝狱庇脸京提划诵滁嘴央佩蝇缄胶厕槐壮钢泄需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