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煜词的艺术特色卢文灼在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了大分裂局面,即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割据南方的西蜀和南唐,由于未受北方各落后民族的侵扰,与别的国家很少发生战争,加上中原人士不少逃避到这里,增加了劳动力,所以这两国的经济仍然呈现发展的趋势。而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都市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原因,词有西蜀和南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较有成就的词家,如西蜀有韦庄、牛希济等,南唐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在这些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等,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文章、诗、词皆精通。961年继位为南唐国主,976年南唐被宋所灭,他被俘至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978年七夕,被宋太宗派人用牵机药毒死。特殊的生活经历,从帝王到囚徒的极大反差,反而造就了李煜,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试着来谈谈李煜词的艺术特征。一、直抒胸臆,率真自然李煜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他的词,无论是描画闺阁之乐,还是后期抒发亡国之痛,都是由自己的深刻感受出发,大胆抒写,信笔由缰,使词中的情事、景象都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带有世俗文化的风貌,令人对之有特别鲜活和亲切的况味,这是李煜词在艺术上最突出和成功的地方。前人对此种特点已有明确评论,如周济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吴梅在《词学通论》中说:“二主词,中主能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然其用赋体不用比兴,后人亦无能学者也。”这些说法,大体都道出了李词毫无掩饰地直抒胸隐的显著特征。现在举一些例子说明。比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千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场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他亡国后追述亡国之情事的作品。写自己在南唐宫廷里根本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一旦做了俘虏,身体瘦削,鬓发斑白,最为难堪的是慌慌张张辞别太庙的时候,教坊还不识时宜奏起别离的乐曲,绝望无靠之际,只能对着宫娥流泪。这是多么真实、坦率的自白!我想读者是会有深刻印象的。为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花间集》中的这一首: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陆虔扆《临江仙》)同样是写亡国的哀痛。但这首词使人读了感到抒情写景不够坦白、具体,有点若即若离的味道,读者不易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形,这样的词虽为哀痛后蜀,但哀痛其他国家也可以,这就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再如《虞美人》,开头两句即是“春花教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对于其时身为囚徒的李煜而言,却只能是引起烦恼的东西,这样的美景如果是一去不复返,倒也干净,但它们偏偏没完没了地出现,这就简直值得怨恨甚至是诅咒了,所以李煜简直是直着嗓子喊出了这两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此等语句,多么直接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愁怀!又再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这一首,虽然是前期的“艳情词”,但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却真切率直,毫无掩饰地用直白浅露的叙述,把一个热恋中的女子赴情人幽会的放纵心理及其火辣辣的爱情表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最后两句:“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其大胆率真,简直可与汉代乐府民歌《上邪》相媲美,具有民间文学的风貌。其它如“人生愁恨何能兔?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歇》),直追李白的风格;“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愁恨年年长相似”(《谢新恩》)等等,皆是直抒怀抱、坦露感受之语,让读者感受到其中强烈的“自我”。总之,李煜的词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很突出的。二、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精细刻划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特点。在文艺创作中,作家描摹情景、刻画形象,同样必须致力于抓住事物特点,刻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只有这样,才能使塑造出来的形象真实可信,才能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煜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且看他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耳,笑向檀郞唾。这里作者抓住了舞妓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在形貌、情态、声音、动作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从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特别是末尾对她撒娇的描写,更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精细刻划,必须建立在作者深切的生活感受和对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比如《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高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词据说是描写李煜与小姨子偷情的情形的。由于作者有真切的生活感受,抓住人物在偷情时的特点,所以给我们生动细致地划了一个双袜着地,一手提鞋,带着焦急慌张神情,轻轻跑着的女子形象。这种词,简直有小说一样的情节,读了它,我们是否会有观看某一电影片断的感觉呢?由于抓了人物的个性持征,所以它虽是写个别的人和事,其实也具有了普遍一般的意义。再比如《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作者写此词时,应是对南唐小王朝面临北宋强敌窥伺而风雨飘摇的命运,感到忧心忡忡的,因此在词中不免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作者只罗列了一些景物——深院、小庭、寒风、捣衣声、月光——从字面上我们是看不出明显的感伤的,但由于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容易触发情感,惹动愁思的事物,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就感到愁思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漫无边际的向这个“不寐人”袭来。读着这样的词,读者眼前是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的:在一个深寂悄然的庭院里,阵阵寒风吹送来捣衣的声音,清寒的月光照着空空如的庭院,也照在挂着帘子的格子窗上,这一切都使那位孑然一身的词人感到孤寂难堪,因而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三、善于塑造具体感性的形象我们知道,文学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也是文学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①我们来看看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简直不胜枚举。可以说,塑造具体感性的形象是每位作家所追求的理想。李煜在塑造具体感性的形象方面是很成功的,这是他的词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他能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思绪写得直实生动,能将抽象的东西(如哀愁、郁闷等)加以形象化。白居易说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淮南小山在《招隐士》中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人用随灭随生的春草,贴切地写出了愁恨之多且深,李煜的《清平乐》末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来比喻离恨,形象而准确。春草一望无际,象征离恨浩渺无垠;春草生生不息,象征离恨无法排遣——此两句,将思念之人,眼前景物,心中离恨巧妙地幻化,有机地混合,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让人遐想翩翩。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可能就是从这两句化出来的。再比如他著名的《虞美人》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水喻亡国后的愁苦情怀,令人想见其心潮起伏难平。澎湃奔腾、直泻而下、无穷无尽的春水,不是能体现愁恨的浩渺无边吗?本词之流传千古与这句形象的比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记得小时候看过中国早期的一部电影,片名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内容已模糊了,但片名仍清楚记得。后来又看到辛弃疾《念奴娇》有“旧恨春江流不尽”句,欧阳修《踏莎行》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秦观《江城子》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句,可以从侧面看出李词这一形象比喻对后来婉约派词人的影响。又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丝”与“思”谐音,因此,以丝比喻相思、愁思,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李商隐就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李词在这首词中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陈出新:离愁萦绕心头,像丝那样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快刀斩断,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能理顺,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不正能形容离愁的纷繁复杂,难以解脱吗?还有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海沙》),以流水无情带走落花喻无限江山再见之难,充分表现了无可杂何之意;以天上人间表明自己与江山的永诀,也形象具体,酣畅地表达了失去江山的深哀巨痛。李词具有鲜明形象的特点,还表现在他的某些词不必写出愁恨的心情,只写出一些具体的动作或者景物的形象,就能使读者看出人物的心情和境况。如“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菩萨蛮》)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缠绵状;“烛残漏滴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乌夜啼》)写心潮起伏;“凭栏半日独无言”(《虞美人》)写愁恨;“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清平乐》)写忧心忡忡。四、高超的语言艺术1.浅显流畅晚唐五代词人由于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大都追求藻饰,过于雕琢文字。按理说,李煜在宫庭中过着豪奢逸乐的生活,好多词表现的也是帝王的豪华生活和艳情生活。本来是免不了走这样的路子的,然而,李词之所以为人称道,其中重要的一点却是其语言浅显纯净、自然流畅。比如他的《渔歌子》: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很有民歌的情味,一点也不比张志和的《渔歌子》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逊色。由于使用琅琅上口的声韵,轻快跳跃的旋律,令人想象主人公乘着轻舟,荡漾于碧波之中,怡然自得的情形。2、妙用白描。“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语便工”(清•赵翼)。李煜在亡国后写的一些词中,为了倾泻他的深哀巨痛,洗净了铅华,善用白描手法,很多语句简直是脱口而出,信笔挥就的,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昨夜风兼雨”“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平白如拉家常,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再举出很多,即使是文化素养不高的人也能够读懂。当然,浅显直露并不意味着内容简单肤浅,比如上述《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这一首,结语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表面看来是平常的话语,好似信手拈来,但是只有亲历其事的人才能的体会它的妙处,这句话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以致现在的人们仍然用“别有一番滋味”“别有滋味”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3、杂用口语。李煜有时还吸收一些口语进入词中。比如《浣溪沙》[红日己高三丈透]中的“酒恶”一词,即是当时的方言②,《一斛珠》[晓妆初过]中有“沉檀轻注些儿个”,“些儿个”也是当时的方言,即“一些儿”的意思。还有“侬”字(《渔父》)、“伊”字(《喜迁莺》)明显也是吴地的方言。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他同那些镂金刻翠的花间派词人明显区别开来了。4、精练准确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表情达意,就必须在锤炼词句上下功夫,历史上有名的作家莫不如此,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几易其稿,贾岛、韩愈给我们留下一段“推敲”的佳话……李煜的词在语言上能达到浅显流畅的境地,而又能表达丰富的内容,与他遣词造句的精练准确是分不开的。比如《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