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交响音乐赏析论文巩武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2014第二学期封皮页“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1、序号____70_(在邮箱“名单”中查)2、学号_____120134126__________3、班级_______地信12_________4、姓名_______唐晨_________5、周几上课______周二_______(以选课名单为准)6、手机______________15652937207___7、调班上课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没调不填)8、实习请假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不填)第一次课:在选修这节课之前,自己对交响乐的知识一无所知。抱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上了第一次交响音乐赏析课。老师主要讲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以及简单的学习了交响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逐步地打开了通往交响乐这个领域的大门。老师主要从交响乐的起源,特征,演奏形式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讲解,使我对交响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主要有5种乐器参与演奏: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和色彩性乐器。世界音乐被划分出5个派别,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在之后老师讲到了交响乐的起源,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已具备很高的艺术性。随着之后的战乱动荡,原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逐步融入了古罗马,亚非欧等元素。这节课还听了布兰诗歌。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在节奏上加重了打击乐的成分,充分体现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的美感。课后自己也查了相关资料,对布兰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体来说,通过第一节课自己慢慢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知识及形态,不过还是很模糊,需要通过接下类的课程进一步了解。第二次课:这次课主要学习了主调音乐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及它的特点风格。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主调音乐的出现标志了巴罗克音乐风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到和声性的转变。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其特点是以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之伴奏、衬托,形式与复调音乐相对。巴洛克音乐是指在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的巴罗克时期萌芽并发展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蕴涵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有造型性描写,它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巴洛克音乐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试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巴洛克音乐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即兴演奏,在多种音乐题材中都加以了运用。巴洛克音乐的题体裁分为变奏曲、鸣奏曲、协奏曲、古代组曲、赋格等。本次课主要从奏鸣曲和赋格两方面着重介绍。浪漫派主义时期的奏鸣曲,重视感情表达、旋律优美、和声色彩浓郁、节奏富于变化、演奏技巧有重大发展,像法国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等,都充分发挥了古典奏鸣曲严密的形式感与浪漫主义音乐情思奔放的特点。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而又严谨的曲体形式,基本特点是声部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模仿式对位。我们聆听了巴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首富有自由即兴性的乐曲,初听就被它宏伟磅礴的气势震住了,但是带着些许的悲壮氛围,尤其是厚重的琴管音。随着渐进,紧张感油然而生,乐曲尾声成为了托卡塔戏剧冲突的最高峰。听完之后,心情挺波动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巴洛克音乐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了解的也许是小部分,但能体会到那些伟大音乐家们的艺术品位,并且为之赞叹。第三次课:这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巴洛克音乐中的协奏曲部分,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是巴罗克时期大型乐队音乐的主要体裁。今天聆听了意大利作曲家维尔瓦第的著名作品《四季》,这套《四季》是协奏曲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还有一首十四行短诗用以简单描述每一个音乐乐章的大致内容,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春》的第一乐章的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带给人春季万物复苏的生命力;《夏》则出乎意料之外,不太快的快板,柔板转急板以及最后的急板都表现出夏天的燥热、疲倦以及人们的不耐烦;《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气氛欢乐活泼;《冬》描写人们了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听完《四季》,不禁赞叹音乐的奇妙之处,把四季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听者犹如身处四季的变换交替中,感受着四季各自的特点。第四次课:这次课感受了古典音乐。“古典主义”是一个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是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贝多芬的《小步舞曲》,给人明快,风格典雅的感觉。还有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等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莫扎特,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以及《第一百零一交响曲》,他的音乐旋律流畅平和,给人以亲切之感。古典主义音乐是现实生活中传播最广泛的的音乐之一,古典音乐带给人感觉很奇妙。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听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心精神也是得到了洗礼。第五次课:这次课主要欣赏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命运交响曲》,此曲被后世诸多音乐家和乐团演绎,是交响乐演奏表演中的宠儿。这首曲子出自贝多芬之手。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尊称为乐圣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命运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内容深刻,耐人寻味。第一乐章开头的“命运在敲门”的四个音,其强度之震撼人心,使人不难想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完全耳聋的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我想,者构成了第一乐章感情展开的主线,就正如他心中呐喊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二乐章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感全然不同,这好像是一首抒情诗。这一乐章中,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他坚定的决心。第三乐章为快板的诙谐曲,强烈的斗争情绪逐步上升。交错式的音符对比强烈。第四乐章中爆发出了最绚烂的光辉。最后在急板的速度中展现了英雄的凯旋与胜利的欢腾。《命运交响曲》所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同命运的斗争过程,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即使遭受苦难,也要不屈服于命运,这首歌很励志,很能激励人。从中国能提得到他对命运的呐喊,令人钦佩。第六次课这节课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首曲子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这首曲子成功的为他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与荣耀。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第二乐章,贝多芬打破惯例,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们依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第三乐章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老师上课时还为我们演唱了《欢乐颂》,激情澎湃,也带动了大家跟着一块哼唱。第七次课:这次课我们我们主要学习了浪漫主义音乐。着重学习了标题音乐和纯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上,浪漫主义乐派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实际上,贝多芬晚期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就已拉开了浪漫主义音乐开始的序幕。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纯音乐是指与标题音乐相对称的不依赖文字说明具体内容的音乐,又称“绝对音乐”。标题音乐是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器乐作品。标题音乐的作者是以标题为经纬进行构思的,所以音乐所表现的形象比较具体,有时还有一定的情节。19世纪以前的欧洲器乐基本上是纯音乐,其语意信息淡泊,那么到了19世纪,器乐多是标题音乐或者说是文学性的,语意信息非常丰富。即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纯音乐,也会使听者感受到非常清晰的情感。课上我们着重欣赏了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浪漫主义音乐与标题音乐充满感情,让人从中能听得出音乐家们寄托在其中的情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