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出现时,则反其阴阳,故为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二、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兹先就其相互关系述之于下。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必保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是,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乘以二为六,即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其相互关系可如下表所示:六经八纲病位病情太阳表阳阳明里阳少阳半表半里阳太阴里阴少阴表阴厥阴半表半里阴由上表可以看出,六经的实质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阳、三阴的六类证型。可能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以六经气化说,遂称之为六经。然此确实与经络无关,反复分析仲景全书,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对此当已有所认识,但仍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不过本文是通过仲景书的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如以上所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因此《伤寒论》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纲,今照录原文,并略加注释如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定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按: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与肺主表无关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本条是阳明病提纲,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判明为阳明病。按: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准绳。更突出的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经络的阳明病要包括胃家虚、胃家寒等。而在《伤寒论》全书中胃虚、胃寒不属阳明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条是少阳病提纲,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少阳病。按: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胆疾病的部分症状,但作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以、心脑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条是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阴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在表的证似是太阴病(有头痛、恶寒等)而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少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三、六经八纲辨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有关其辨证的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里。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凡此种种,均谓表里相传。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4、治则简介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确立的施治准则,今分述如下。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均属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