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外考试制度对新课改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考试借鉴一、中美的考试选拔制度比较从世界范围来看,考试制度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中国等国为代表,考试在选拔、任用人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考试制度的优点在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特别是解题技巧的地研究,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更好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在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并且比较紧密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其不足在于:注重考试的过程及考试本身,致使学生往往埋头于书本知识,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时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或冲淡了某些学生内在人格的培育和塑造,也往往会造成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之一,在选拔人才中,除考试手段外,录取学校的面试及学生毕业学校推荐证明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过程管理是主要手段,考试是辅助手段,这种考试制度是基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和学校的有效的诚信机制。其优点在于:能更能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特别是容易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但其不足在于:学生往往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分松散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往往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造成个性与人格的失控,导致少年犯罪率过高,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美国教育界面临的一道难题。简言之,中国的教育更加重视基础知识,而扎实的学习基本功对应对知识经济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美国的教育则更重视个性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结合就是世界上的完美教育模式,这句话不无道理,依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教育模式,每种教育模式皆有其优劣,大小而已,趋利避害,兼收并蓄才是每一种考试制度的改革发展方向。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应在保留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考试制度的一些优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令美国人羡慕得不得了,美国人课改的方向是如何吸收中国基础教育合理内核,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二、我国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影响魏晋时期,我国的考试录用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考试选拔的范围仅限于士族(官宦家庭的子弟),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外,这种考试制度实际上贵族的考试,不利于选拔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有悖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有悖于社会的公平竞争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考试录用制度已经不能更好得适用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隋代开始,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一种全新的考试录用制度,即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它在世界上开始了一种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早期的科举制度提倡平等,公平,竞争,择优的精神,“土人不假凭籍,可致公卿”,“学而优则仕”。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科举考试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促使各级各类学校以不同形式学习儒家思想,影响所及,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很好的杜绝吏治中的贪污腐败,利于选贤择能,特别是能更好的把平民中的有识之士选择到国家管理之中。科举制也开了世界上文官制度的先河,对世界吏治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唐朝,科举制经历许多改革,日臻完善,促进了魏晋时期形成的士族制度衰亡、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朝,虽经多年民族混战,然科举却有重大改革,两宋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从明朝开始,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政府大兴文字狱,科举制度开始衰落,明初开始确定考八股取仕,。科举主要考四书五经,学校主要学四书五经,造成学子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崇尚儒家经典,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再加上闭关锁国,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到清代,科举制度彻底变了味道,发展成为“八股取仕”,在考试中考生要求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答题,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考试范围也仅限于“四书五经”,考生不准自由发挥,形式刻板,举子们以大量精力消耗其中,不仅毫无使用价值,造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范进”式的书呆子,而且严重束缚了思想,泯灭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把竞争引入歧途,从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八股之害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从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来看,它非常重视语文和政论,每一篇考题实际上都是考察考生治国之道的“政论文”,从科举制制度的形式来看,看似比较简单的考试形式,实际上考察了考生的多方面才能,包括:理论素养、书法、文采、思辨、治国韬略等。这就要求各位考生既要扎实的读好基础知识,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一定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考试又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对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它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已超越了人才选拔的本身,它对中国政治建构、学术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意识,无不发生影响。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曾作为先进文化的“科举制度”为世界不少国家学习引进,历史证明近代英国、法国、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物极必反,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科举几乎没有任何改革,逐步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消极影响“八股取仕”束缚了考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愚民教育,这种不适用形势的考试制度必然被历史所淘汰。三、西方的考试录用制度——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是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历史必然产物,是适应资产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时代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新官僚吏治的重大成果。自1870年英国起源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多少年来推行该制度的各国实践已证明,它是一套较科学的政府官员管理制度。各国都根据制定《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各级事务官或部分文职人员进行的考试、录用、考核、晋升、退休等制度。公务员一般采用政治中立原则。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官制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完善,已逐步走向成熟,虽然各国的政治信仰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采用的公务员制度也各有特色,但这种制度的核心部分——公务员考试制度却基本上是相似的。西方公务员考试制度在其创建的过程中,广泛地吸取、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官考试的经验,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作为文官制度的核心部分,考试选拔制度加速了贵族政治和宗教政治的消亡,考试所特有的民主、平等、客观、竞争、择优的原则,成为强化国家意志,凝聚民众向心力,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具有开放性、标准的统一性、机遇的均等性、程序的严密性和入选的竞争性等特点,成为西方社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以上考试制度或形式的影响及几点思考从以上考试制度和形式来看,我国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考试制度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国考试制度本身,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我国继“四大发明”之外改变世界的进程的文化精华之一,我们应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不要一味的强调西方考试制度的优势,实际上,西方国家是比较看重中国基础教育的。2、任何考试制度都有其优劣性,任何考试制度如果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其合理的要素必然越来越少,就像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其有利于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发展到“八股取仕”成了社会公害。但科举制度的最初形式(以政论文的形式畅谈国事)我们可以借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发展倾向才是世界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才是明知之举。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和“平等、客观、公正、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A、要建立科学的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和具有诚信的、权威的学校的评价体系相结合评价制度。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综合学校教学成绩、德育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因素,尽量弱化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流指标,这样才能给学校以更好的指导和导向。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以成绩为主要工作指标的工作重心,从而也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B、要建立考试成绩与学校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现在,我国学校评价制度的主要问题是较多重视学校的教学成绩,而学校为了本校的升学率(声誉)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使其评价制度缺乏更高的诚信度、可信度。建立更科学的、教学成绩与过程管理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发展方向。新课改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考试结构、改革方向一、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及其课程特点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品德课,从其内容设置上讲,涉及到政治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可以说,我们讲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社科课,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从小学到大学,分别经历了基础年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政治经济”,到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逻辑学”等学科。从其设置的出发点来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或者是逻辑分析能力,即逻辑思维方式(辩证法);使学生学习一定的新理念和新思维(知识的传授),开阔自己的视野,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为将来学生观察世界、处理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德育教育等等。与之相联系,中学的思想政治课表现出以下特点:理论性、思想性(或云德育性)、实践性(或云时效性),思辨性(或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人文性、综合性。其中,德育时效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和独立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特色。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在特定的时代精神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对我国素质教育的重大变革,它是在世界人文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能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改具有以下理念:1、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的发展(人文主义)。2、提升学生的个体性和注重学生的体验。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三、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试中的几种不良倾向1、考试形式内容与新课改、新理念脱节从全国范围来看,考试的形式大多包括:判断、选择(单选、多选、不定项选择)、分析题(理解分析、分析说明、判断分析等)、开拓性题等等。从总体上讲这些考察形式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理论、重思辨、重结果,而轻实践、轻德育,而且,这些考试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大都成了固定的格式,有一些甚至多年不变,似八股之害,这些考试形式如果不改革必然有损于这一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形式,弱化了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不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呆板、教条,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考试制度、形式历来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考试形式的固定不变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各校为了自身的升学率和声誉,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做题方法的研究,而学生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之下,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闭锁于知识的海洋中难以自拔,很难体验学习的快乐,更难有机会创新、实践、探究,学生“和谐地、有个性的发展”成了一句空话。3、一次考试成绩是决定学校教学优劣和考生命运的关键因素考试录用制度是影响新课改的最大制约因素,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心理的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歪曲和背离了“公平、公正”的考试录用原则,不利于人才的选拔。4、教育评价的单一性导致学生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