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高考文言文朱先生筠行状朱竹君先生别传注释答案详解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先生姓朱,讳(即讳名,对尊长避免说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讳名不讳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指才智超群,神采绝俗),至性(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如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等)过人,与弟文正(谥号)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珪(guī,名),俱擅文名(善于写文章的名声。传说林则徐“以童年擅文名”,有人试他的才学,出对云:“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应曰:“鸡公有髻不梳头”),为钜(jù)公(指天子。天子为天下父,故曰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服阙(fúquè,守丧期满除服。服:服丧。阕:终了),不肯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rùjìn,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觐: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xùngǔ,指解释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意义),刊布(刻版或排版印行)许氏(指许慎)《说文》(《说文解字》的简称)于安徽以教士(教育读书人)。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散失)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皇帝亲自写诗。御制:帝王所作)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échuǎn,亦作“譌舛”。错误;误谬。多指文字方面)。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旧例,先例。故:旧的),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已发而未尽的言论)余论(识见广博之论;宏论),始知讲求根柢(gēndǐ,草木的根。比喻事物的根基)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游学)。而戴征君震(征君戴震。征君:征士的尊称。汉代被皇帝征召的士人称作“征君”。旧时对曾受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之称谓。戴震: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王观察念孙(观察使王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得志)时皆在先生幕府(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卒以撰述(著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刚肠:性情刚直。嫉:憎恨)。俗流(指庸俗之辈)不敢至其门,寒酸(指贫穷的人)有一善(有好的一面),誉(赞誉)之如不容口(不绝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qúlù,道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qūyè,前往进见)势要(有权有势、身分显要的人)。其督学安徽,旌表(表彰,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婺源(wùyuán,地名)故士(士人,读书人。《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江永、汪绂(fú)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pǔxué,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guī)相代(互相代替,相互交换。指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朱筠的弟弟)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被提拔),多(大多是)先生所赏契(shǎngqì,赏识投合;倾慕知心)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终其天年,毕生)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认为,以为)可(能够)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司马迁)、固(班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cān,领悟,琢磨)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chuò,中止,停止)。(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后辈,亦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zhǔwén,撰写文章。属:连缀,连续),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即学政。官名,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时,遇(对待,款待)教官(老师)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情意深厚),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完成),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D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中得到体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A.B.C.D.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用心躁也”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顺承关系,第二句“而”表示修饰关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章的综合考查,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D项“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原文“遇教官(老师)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贤者,亲若同辈”中的“教官诸生”非其“门下学子”。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译文:(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译文:(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译文:【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2)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的表达出来。【参考译文】朱先生筠行状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受到皇上的大加欣赏。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着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呀。”先生认为经学源于文字训诂,在安徽印发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育儒生。又上奏朝廷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奇特,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的熙平、唐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皇上下令以后才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各地爱好学问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却有一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有百十人左右。先生已经既德高望重,就大力宣扬翰林学士应当把读书立德作为本分,不能趋炎附势。他在督学安徽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勤于学习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福建的学子拉着车辕跑着相送的人,几百里都不断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所赏识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之人为“朱派”。先生常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称颂他能佐证经史。做文章仿造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话辩论倾倒一世。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搜看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到今天都没有间断。朱竹君先生别传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即使别人有了过错他也加以隐瞒,有些后辈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气奇特,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没有不包含的,他想说的话没有说不到位的。他做学使的时候,对那些贤能的老师和学生以礼相待,像同辈一样亲近,劝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