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xxxxxxxxx有限公司职业卫生培训讲义2018年06月07日2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材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至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在积极的推动中,最近几年,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施秉恒盛公司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的职业病群发事件,凸显出职业卫生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明显没有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此时接手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说也是临危受命。如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监督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企业业主均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第一部分:我国职业病现状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职业中毒方面,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3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2009年全国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只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有专家指出,由于现在发布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有关报告数字。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4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性传染病源物。(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二、职业病概念5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三、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1.第一级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62.第二级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级预防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第二部分、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一、噪声的分类及危害(一)噪声的概念与定义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声音以声波形式传递,声音的频率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人耳听不到次声和超声。卫生学给噪声下的定义就是,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二)噪声的分类按照噪声的来源,生产性噪声可分为: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7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汽笛)发出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生产性噪声又可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而连续声按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又可分为稳态声和非稳态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间断声包括脉冲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脉冲噪声。(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主要包括: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噪声对神经系统影响。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7.噪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其损害有: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听阈: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其强度范围很大,以1000Hz声音为例,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1.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82.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这种情况下,听力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听阈位移是永久性的。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结果,是法定职业病。二、噪声的主要控制措施1.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现行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对作业现场噪声职业危害作出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规定为85dB(A)。2.控制噪声源3.控制噪声的传播4.个体防护最常用的是耳塞,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的隔声效果可达30~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5.健康监护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危害与防治(一)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概念与定义9职业性慢性苯中毒,顾名思义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或含苯化合物而引起的健康损害。苯是一种常见而且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苯乙烯、染料、药物、农药、炸药,还可用于油漆、油墨、树脂、人造革、粘胶等。从事上述作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接触苯。(二)苯对人体的影响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如果在职业活动中没有做好防护就有可能引起苯中毒。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可能产生急性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吸入低浓度苯,主要影响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临床上见得更多的是慢性苯中毒,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乏力、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材神经衰弱综合症,特征性的改变是造血系统改变:1、轻中度中毒。最常见、多见的表现为白细胞减低或血小板减少。2、重度中毒。依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①全血细胞减少;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④白血病。3、部分患者以皮肤黏膜的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有些女性则可能以月经失调为主要或首要表现。苯中毒的治疗至今尚无特效解毒药,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慢性中毒者必须脱离苯和含苯的作业环境,对症治疗神经衰弱综合征,纠正贫10血,应用升高白细胞药物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按内科治疗原则,轻者可用丙酸睾酮,并有溶血反应者,可短期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重者,有可能的可作异基因骨髓移植等。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可行抗肿瘤化疗。(三)防止苯中毒的主要措施1、改革生产工艺,加强厂房的通风换气:生产过程做到密闭化、自动化和程序化,并安装有充分效果的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定期维修,使空气中苯的浓度保持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6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10mg/m3)。2、强化卫生保健措施:对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监测,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作业工人应加强个人防护,如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进行周密的就业前和作业期间的定期体检。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以免产生不良影响。3、职业禁忌证:凡体检查出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患有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者,应禁止或脱离苯危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