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5-11-27作者简介:**(1995-),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观初探*三爷(11工业大学11学院,11专业01班;学号1111111111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省思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解放的关联互动,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关键词:科技思想;中国实际;领导集体;发展;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技术革命即产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全面的影响。19世纪中叶以后,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理论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各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影响力,自然吸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目光。[1]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探讨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核心内容。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既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的深邃而科学的认知,又是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以及社会发展进程整体背景中地位和作用的精准定位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科技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社会价值的观点与看法,是意识形态领域对科技历史发展的科学反映。[2]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其继承者们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功能,奠定了基调与方向。在意识形态功能方面,每一代新中国领导人在其执政理念中都强调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相契合,进而与时俱进提出符合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观点。受限于科技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落后,毛泽东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更多的是从科技作为生产力属性而发挥其功能,注重科技对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促进,提倡摆脱落后的社会面貌应该依赖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科技与社会的双重发展。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始终是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紧密相连的,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正是在长期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毛泽东养成了既着重研究实际事物又善于理性思维的独特思维模式。毛泽东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科学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真理。他又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知识的结晶”是毛泽东关于科学本质思想的一种新概括,并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辞海》中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就是采纳了毛泽东关于科学本质的思想。[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延安时期就组建了自然科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又适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历史人物,在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决心搞科研发展规划和‘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的状况,毛泽东多次对科技工作做出指示,并明确了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以三步走的方式发展科技,并以此而带动社会的发展。[4]邓小平认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意即: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创造新知。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深刻审视和思考了科技、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强调要改变中国现实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结合中国现实,就是要解放科技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这就需要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和人的进一步发展。[5]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开始注重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科技人才与科技伦理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科教兴国”与“科学发展”战略,强调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与长远性,尤其关注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文等方面的综合良性发展。[2]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指出“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等。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是对马克思的科学史观的突破性的深化和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科学与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水平。只有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5]十六大以来,随着全球化日趋加速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环境,面对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局面,继承深化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理论,在科技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重大战略,展示了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新情况下科技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自主创新道路。[6][7]十六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科技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强调,我国在新世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道路等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之一和有机组成部分的“科技强国梦”。首先,“科技强国梦”的一层涵义是”科技是强国之基”。按照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理论阐述,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首要和核心本质。“科技强国梦”的这层涵义突出强调了科技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其次,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另外一层涵义是,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实现科学技术实力的强大,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习近平对如何实现“科技强国梦”也有系统的论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1][8]习近平提出以中国梦方式恢复民族自信,将科学技术融入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中而展示中国综合国力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要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繁荣,更要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历史贡献,从而实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经历了几十年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在各届领导集体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一整套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国情、行之有效的科技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体制。在这些理论和政策体制的保证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了创新型国家的行列。[1][参考文献][1]刘建城.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2]赵培军.凝聚中国梦共识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J].学理论,2015(28):32-34.[3]陈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之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3.[4]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袁幸军.唯物史观视域下邓小平科技观初探[D].华侨大学,2014.[7]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6年.[8]杨建新.“中国梦”的思想根基与意识形态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